10月24日14时15分许,长江沙市宝塔湾,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欢乐与平静。两名男孩不慎落水。十余名长江大学学生,紧急决定手拉手结成人梯下水施救。两名落水者最终获救,但陈及时、何东旭、方钊等3名大学生溺亡,均年仅19岁。(新华网10.26)
事故与事迹发生后,“‘90后’大学生救人溺亡再度引发‘价值’讨论”的论题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网络,乃至整个中国,备受争议的“90后”也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在很多人的眼里,“90后”早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在一些有关调查中,他们除了“富有个性和创造力”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正面的评价。即便是这一条,也往往和过分注重自我、不关心他人等负面信息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样的大众“期望”中,“90后”不惜牺牲生命勇救落水男孩的义举才会被视为“出格”,才会引发“‘价值’讨论”。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标签化”思维,或者说“脸谱化”思维。长期活跃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白脸”、“红脸”就是这种思维的集中体现。在传统戏剧舞台上,不管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只要戴着“白脸”,那他就一定是“奸雄佞臣”,十恶不赦;相反,他如果戴的是“红脸”,则就成了“忠勇良将”和“有道正神”。这种“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固然给人们带来了思维上的简便,有利于人们迅速区分不同的对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歪曲事实真相,进而诱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标签化”或者“脸谱化”往往不是单纯的事实判断,而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价值独断。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今天,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独断之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就像以前所说的“80后”一样,“90后”标签的“出台”寄托着大众对“90后”的期望。当“90后”开始走入社会,“80后”也就变成了老去的一代。社会的希望在青年,但是青年不是社会的全部。在这次“事故”中,陈及时、何东旭、方钊等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属于贴有“90后”标签的一族,并引发了“价值”讨论。而在这场“价值”讨论中,应该反省的不仅是那些“标签”中的“90后”,还有那些“标签”外的成年人,包括那些曾经扳着脸孔教训“90后”的人。
道德境界与年龄无关,也没必要动辄拿“90后”说事。“70后”、“80后”、“90后”以及可以预期的“新千年后”,这些带着年代标记的标签正是社会迅速而深刻变革的反映。在改革深入推进、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价值重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共同参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陈及时、何东旭、方钊等“90后”们不仅引发了“价值”讨论,而且也树立了标准。只有打破年龄“标签”的界限,人人以此为契机,反躬自省,一个洋溢着浓厚道德风尚的社会才能早日实现。(李向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