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未成年人
新华社社评:为了亿万张孩子的笑脸
文明风   |  时间: 2009-11-05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11月5日,新华通讯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魏英瑛在签署备忘录后握手。新华社

记者 饶爱民 摄

  这种需要是双向的。儿童需要媒体关注,因为新闻报道能够推动改变他们成长于其中的世界,进而改变他们个人和同伴的命运。媒体需要关注儿童,因为新闻媒体的使命,绝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影响人类现在的生活,塑造未来世界的前景。未来在哪里?正在于今天的儿童。少年进步则世界进步,少年幸福则世界幸福。

  曾记否,空气里满是棉尘飞絮的昏暗厂房、噬人巨兽般的机器前、瘦弱的小孩挑着棉纱……这是上世纪初叶的美国,六七岁大的孩子,在棉纺厂每天要干12个小时。百年前,全美约有170万名6岁或6岁以上儿童在工厂做苦力。

  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见证,直接促成美国通过法案,禁止雇用14岁以下童工。

  曾记否,晴朗的天气、恬静的乡村,燃烧弹从天而降,滚滚浓烟遮蔽了天空,9岁小女孩被严重烧伤,赤裸着身体张开双臂,一路哭喊,一路奔跑……这是上世纪中叶的越南,战火经年,满目疮痍。

  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见证,推动世界性的反战浪潮,使越战提前画上句号。

  曾记否,龟裂的土地上,杂草凌乱、枯黄,一只秃鹰乍着翅膀,盯着几步开外、饿得奄奄一息的小女孩,虎视眈眈地等待她的死亡……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非洲,34个国家遭遇大旱,24个国家发生大饥荒,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见证,灼痛了整个世界的良知,亿万只援助之手伸向非洲大陆。从这次大饥荒开始,援助非洲、解决非洲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首要议程之一。

  


上一页  
[1] [2]
 
 孩子不上课 谁该告诉谁 11-04
 山区孩子与科技亲密接触 11-04
 善待孩子的“第一次” 10-27
 调查显示:65.9%的家长称应监督孩子上网 11-02
 教育孩子父母莫扮红白脸 11-04
 福州少儿访问团与那霸孩子联欢 11-04
 山区孩子与科技亲密接触 11-03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