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大,像廖志丹这样如此关心贫困生的辅导员还有很多。辅导员们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学生都把辅导员看成是自己最贴心的人,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他们说,遇到什么事都愿意找辅导员帮忙。经济学院贫困生曹维动情地说:“辅导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与普通同学的经济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和不自信的心理。为此,厦大辅导员们把呵护贫困生心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中,厦大把如何与贫困生相处列为一项培训内容,通过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系统培训,形成一支能够对贫困生心理产生良性影响的主动介入力量,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培养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
厦大还把关注贫困生的工作深入到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在食堂吃饭时,辅导员会不动声色地观察学生的饭碗,如果有人长期只买一样菜,又没提出困难申请,辅导员就会主动去了解他的经济情况并帮助他落实解决方案;春节期间,有些辅导员会把留校的贫困生叫到自己家中一起过节;贫困生生日当天,有些辅导员会发短信甚至亲自买蛋糕送过去祝贺生日……
励志:让贫困生在实践中磨练成长
人性化的体系构建起的是一个资助平台,而这个平台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辜芳昭说:“我们要保证让每一个贫困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但同时,我们又不是一味地给学生钱,让其产生依赖心理。要通过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强化励志教育等多项措施,帮助他们从‘他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
“扶贫先扶志”。为磨练贫困学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厦大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寻找多种渠道,在校内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在校内,厦大每年都会从学费收入中提取8%作为勤工助学经费,面向本校学生发布20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外,厦大学生每年可获得近2000个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不仅给了贫困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也提高了贫困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好的成长成才。
除此以外,学校还积极引导贫困学生参加义务支教、慰问孤寡老人、社区志愿活动等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参加公益劳动,他们强化了责任意识,升华了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恩之心。(通讯员 王炳华 李静 记者 马跃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