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当下我们怎么过中秋节
文明风   |  时间: 2009-09-28   |   文章来源: 文汇报
 

    今年的中秋有点特别,因为中秋被纳入了国定节假日。在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传统月饼更新换代到冰淇淋月饼的今天,月圆人圆,似乎已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阖家吃月饼,也不再是中秋的唯一。这个节假日怎么过?有一位河南诗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倡议,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关灯一小时,让喧嚣的城市沉静下来,“请市长熄灭公共场合的所有灯光,让甘露般的月光洒在我们的心上,哦,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去想,月亮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月亮……”

    这篇博客被河南一位记者看见了,于是这个提议成了一条新闻,这个博客也点击量飙升。跟帖的网友们或赞成或反对,莫衷一是。在2008这个经历了雪灾、地震的大悲和成功举办奥运的大喜的年份里,诗人的一份浪漫倡议,给了人们一份特殊的念想。年年中秋年年过,今年中秋却不同。本报邀请沪上部分专家来加入这个话题,题里题外的争鸣令人关注。

    情怀可以理解,但操作有障碍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说,现在若建议整个城市都关灯赏月过中秋,诗人的浪漫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操作却有具体障碍。一是无灯之城的安全问题,二是“月有阴晴圆缺”,雨了阴了云遮月亮了怎么办?这是一件无法统一操作的事情。

    其实关于“熄灯赏月”的设想,早在两年前葛剑雄教授就提出过,只是他的建议有个前提,那就是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在局部地区,选一个特殊的场合,关一下灯,制造一个条件赏赏月”。他说,在撒哈拉沙漠,在拉萨,夜里抬头看天,满天繁星,月亮真是亮圆,极漂亮!这样的场景,让他想提这个建议,中秋时,局部制造一点形式,做一种纪念。

    葛剑雄说,李白举头望明月的夜里,没有如今发达的照亮系统,没有手机,没有飞机,故乡远在天边成为未知,月影投地的思念是孤独而无奈的,见不着的思念才是牵肠挂肚的,稀缺的才宝贵!而今日的中秋已然没有了这些外部的氛围,现代的交通信息工具,让远在天边的人们就如近在咫尺,“李白即使到了今天,吟出的诗或许也无法那么刻入人心。”

    葛剑雄认为,现代人过中秋,赏月,更多的是去记取一份文化记忆,记取一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现在有关部门定出专门的假期,如果仅仅是休息一天就没有意义了,应该创造一些新的建议,除了月饼,吃毛豆、芋艿外,让国人体悟一些文化意义,多一些世俗的欢乐。葛剑雄说,有人问为什么西方的节日长盛不衰,其实西方的节日是有宗教背景的,而我们的中秋、清明、端午、春节等等,都属于世俗性的节日,这是需要许多人参与的活动,“所谓节日,就是大多数人的快乐,大多数人觉得在这一天有快乐的事情做,才是公众的节日,否则就是一天休息而已。”

    莫把节日当假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觉得诗人“熄灯赏月”的倡议,浪漫,也很有意思,他在用这个倡议提醒大家,莫把节日当假日。

    钱文忠分析说,中秋纳入国定节假日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到小康的今天,整个社会已经不仅仅关注物质的富裕,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度掘进。“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人们需要有精神追求,有文化追寻,国学热、传统热,就是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大成就的背景下,出现的理所当然的景象。“我个人觉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让整个中华民族重新树立起了民族自信。在这个大前提下,将传统节日固定为国家的节假日,再度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既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和兴趣点,‘月是故乡明’,人们需要在对传统的追寻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但是,节日的特点在于约定俗成,在于代代相传的积淀,形式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重要的是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不随意图解,不刻意而为,人们按各自的、家庭的方式多姿多彩的过节日,这是对传统的尊重。“在惨痛的大地震之后,在振奋的奥运会之后,今年的中秋,我想会格外宁静格外祥和,也会格外快乐。”

    对于文化的意见,我个人不赞同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提出

    而著名学者葛兆光则说,对诗人倡议的初衷无可厚非,回复传统的中秋记忆,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源于乡村气象田园风光的“举头望明月”,在如今的大都市,已经不那么现实。时代不同,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中秋节怎么过,形式并不重要。现在有些对于文化的意见,用惹人注意、吸引眼球的方式来提出,我个人很不赞成。那样人为地搞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对弘扬传统文化、唤回历史记忆,未必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中秋之夜,每个人有每个人望明月的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千里共婵娟”,这就是过节。(记者 陈晓黎)

(责编:赵舒文)

 
 泉州市-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 09-27
 [第26期]〔简讯〕 09-25
 英媒曝利物浦获3.5亿注资 沙特亲王成新老板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