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务实举措和有效方式。因为文化惠民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它能够通过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文化的冀望与渴求,吸引和激励人民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汲取文化营养,享受文化成果,获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品位,进而实现文化对思想的渲濡、对精神的升华和对心灵的塑造。
由此可见,文化惠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淳化社会风尚、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由于文化惠民活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的有组织的文化行为,所以它便最能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既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和迎合人民的审美情趣,又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引导人民的意识走向,从而在给予人民以抚慰和温暖的同时,也天然地赋予人民以高雅品位与优良素质,使民族文化的气韵和时代文化的精髓,在生动的文化形式与良好的文化生态中实现凸现和彰显,并形成丰沛的智慧源流与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便不断地提高和加强文化惠民的自觉意识与效能意识,在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同时,更着力于把文化惠民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惠民活动既在大范围中普及,又在高层次上运行;既让人民藉此而得到健康的审美享受,又让人民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既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特点,又彰显丰富性、多样性和个性特色。“文化惠民”的主体要素是“文化”,关键环节是“惠”,基础和目标是“民”。怎样才能以健康、丰富、优美、务实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工程、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最充分的实惠呢?这就不仅要有“新”、“美”、“特”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而且尤其要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关注、积极参与和踊跃创造,以文化的魅力真正把老百姓动员起来、吸引过来,要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受到文化的润泽和感染。为此,我们从2008年开始,创设了每年一度的“晋商文化艺术周”。通过这种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文化形式,使文化惠民从构想走向成熟,得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具体落实。这项活动,不仅是太原人和山西人的盛大文化节日,而且也是惠及国内外学苑、艺坛和工商业界的文化盛筵,其内容的丰富、场面的热烈、形式的多姿多彩和参与者的广泛、积极、踊跃,都是前所未有的,老百姓不仅从中获益、受教,而且也深切地感知了艺术的真愫与文化的力量,体悟了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
文化惠民,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时代命题,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文明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容舍弃和怠慢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已不再是什么额外要求的奢侈品和点缀生活的虚饰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构成元素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没有文化的生活,已不仅仅只是不完美和不亮丽,而简直就是生活的愚昧与残缺。作为执政为民的党,我们当然有责任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好地满足人民的这种热望与期待,扎扎实实用文化惠民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兑取与实现。
所谓文化惠民,就是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的文化权益、文化环境、文化供给和文化服务,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工作机制和工作任务与目标之中,并为此而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积极组织和激励社会文化创造与文化生产,以确保社会成员能够随着生活节拍和时代频率的变奏和加快而始终处于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生态之中,并得到优质的文化消费和高尚的文化享受。贯穿于这一过程之中的生产与消费原则、创造与价值取向,始终都是以人为本、以优为求、以新为尚,始终都坚持和谐、崇高、文明,始终都追求真、善、美。这既是由文化的使命和任务所规范,又是由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塑造人的思想、精神与灵魂的特殊物质,只有当其赋有真诚、美感、纯雅与文明的品质时,才会是有用和有效的,也才是对文化本质的真实体现。所以,文化惠民决不只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独具形式而缺乏文明内核的东西,也决不只是仅仅止于消遣和娱乐,而是要寓教于美、寓乐于义、寓情于理、寓质于形,并以此给人以慰藉和快意,使人们不断地走向纯粹与崇高。
我们的文化惠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强势力量,就正在于我们坚持了这一文化原则与文化目标,从而使“惠”民之文化,既皆为文化之精粹,亦皆生文化之良效。如:我们在“晋商文化艺术周”期间,不仅首开了“政府掏钱埋单,百姓领票看戏”的先河,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提供给社会的剧目竟无一不是屡经锤炼、蜚声中外的精品佳作,像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晋剧《傅山进京》、《龙兴晋阳》、《汇通天下》,京剧《走西口》等,就不仅剧目精良,而且演员也都是A角出场,就连京剧名家于魁智和李胜素也激情澎湃地参加了这种惠民演出。如此以精品面向社会、用名角面对百姓所引发的,就不仅仅只是在社会上所掀起的空前高涨的看戏热潮,而更其重要的还是由此所投射到老百姓心中的挚情与暖意,一下子把政府与人民的距离拉近了,让老百姓结结实实地感到党和政府是为他们着想的,是与他们心连着心、情系着情的,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的。
如果说老百姓不出钱买票就能看大戏、看“把式”,是一个创举,那么,让长期扎根于生活底层的草根演员和他们的草台班子在大城市的舞台上登台亮相,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鼓乐、二人台、秧歌调等等,就更是一个创举了。此举的最大优点就是它在让众多民间“绝活”得以名世的同时,也给了老百姓以参与表演的机会,从而使热烈的互动很快便转化成为强烈的共鸣。老百姓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一下子变成了主动的文化创造者,这种由文化角色转换而形成的心理投影所展示的,便是作为文化之主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角色的转换,而且更是一次对人民大众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强化和凸显。文化惠民,就是要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同时,更要唤醒和树立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来说,只有真正具有了文化的自觉和树立了文化的自信,才是真正的强大,才能持久地发展,才会不断地提升,而实现文化惠民的目标、效能和作用,则也正在于此。(申维辰)
责编:蔡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