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八闽动态
泉州非遗博物馆开门迎客 收集馆藏精品费时1年
文明风   |  时间: 2009-09-09   |   文章来源: 厦门网
 

  记者探馆:寻常物品成精品

  泉州非遗博物馆今天试开馆,记者昨日抢先探馆。

  非遗博物馆位于泉州艺术馆五楼,展出面积四百余平方米,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尧宝刻纸真迹《春夏秋冬》,他的女儿孙女的作品也并排陈列,一脉相承。

  艺术馆郭馆长向记者介绍,非遗

博物馆目前展出的民间工艺品,主要包括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李尧宝刻纸、花灯、彩扎、纸扎、竹编、金苍绣、惠安石雕、木雕、惠女服饰,晋江佛雕、泥金线画,安溪蓝印花布,永春纸织画、漆篮,德化瓷雕、 埔服饰17项,粗略估计有几百件作品。

  这些民间工艺品,有两大亮点:一是材料很多取材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比如漆篮、竹编是由寻常竹子变幻成篮筐、狮子、乌龟等各种形象,体现了工匠们的巧手匠心;二是,许多民间工艺品蕴涵着高超的工艺。比如做一幅金苍绣品,就要经过八道工序。

  纸糊的错当成石雕

  “那东西塔和石狮子是惠安的石雕吗?”记者看到眼前的东西塔和石狮子的作品有半米高大小,花岗岩般的质感,雄厚朴实,惟妙惟肖,直觉是石雕。没想到,惹来郭馆长和其他人一阵大笑。

  原来,这酷似石雕的作品其实是泉州纸扎,俗称“糊纸”,已有千余年历史。林存忠可以说是泉州纸扎的开山鼻祖,在长期的实践中,林存忠对传统纸扎工艺进行改良,探索出与众不同的纸扎艺术。他从不用竹条做支架,而改用铁丝,并独具匠心地用废旧报纸为原材料,把报纸打成纸浆,再捏成各种形状,然后涂上胶水粘成,最后根据需要喷上金色或者灰色的油漆,让作品更坚固,形象更立体。等油漆干后,再在作品上摆放一些小配饰。

  搜宝之路:收馆藏精品费时1年

  郭馆长告诉记者,非遗博物馆的展品收集主要通过三方面渠道。一方面是文化局下发征集令,各县市区文化馆主动捐献;另一方面,是艺术馆和本报联合向市民征集;另外,还有不少宝贝是工作人员千里迢迢下乡寻觅而来。

  非遗博物馆里的宝贝样样来之不易,工作人员都很珍惜。“你看这些彩扎!”馆长指着已逝老艺人陈天恩的彩扎作品说:“老人以前碰到婚庆喜事,总会糊个玩意送给亲戚朋友,自己家里都没有什么作品了,这些珍贵的遗作是他的后代特地从亲戚朋友家要回来的,他们认为留在博物馆里更有价值,保存得更好。”(记者 陈冷冷 田米 文/图)  

  “非遗博物馆的建成,让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品有了个家。一方面,博物馆将为泉州的非遗提供一个很好的集中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泉州非遗的研究、保护和抢救。”馆长动情地说。

责编:王超


上一页  
[1] [2]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