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明热评
还公众一个干净的媒体环境
文明风   |  时间: 2009-09-07   |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新闻造假、报道“注水”的现象,似有上升的趋势。不妨试举两例:一是8月7日,京城某报在头版宣称,鸟巢和水立方将在奥运一周年之际免费开放三天。结果当日上午,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就紧急发布声明,表示从未发布过上述消息。二是6月下旬某周报的一篇报道称,中

国内地亿万富豪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占据了亿元户的91%,引发公众热议。事后该记者在被追问下承认,数据是其从网上引用的不实资料。

    媒体编造虚假报道的现象,必须引起新闻界的高度重视。为何会出现这一类现象,并且屡打不绝?近年来,社会日益多元开放,媒体拥有了更宽松的报道环境,随着报纸数量、规模增加和互联网等其他媒介迅速发展,社会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比以前扩大了许多。在这种背景下,众多媒体每天要采集海量的新闻信息,正所谓挂一漏万,再加上审核把关尺度不严,少数虚假或不实的信息很容易成为“漏网之鱼”。

    不过,这并不能成为虚假新闻出现的理由。虚假、注水新闻频现,一些媒体失责失德首当其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急功近利,盲目浮躁,不遗余力拼头条、抢独家,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匆匆登上媒体版面。还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受西方新闻观影响,热衷于追求所谓“猛料”,热衷于报道“人咬狗”之类骇人听闻的消息,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在报道中夸大其辞、捕风捉影,主动制造出一些新闻“注水肉”。

    虚假新闻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它会让社会付出不必要的巨大成本。鸟巢、水立方免费开放的消息,正值意大利超级杯将在鸟巢上演之际,很容易导致大规模公众聚集,公安、交通、卫生、安全等相关政府部门必得为此投入巨大行政精力。好在相关单位及时发表声明,京城其他媒体及时刊发正确信息以正视听,才没有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从长远来看,对媒体本身的发展也严重不利。试想,一家记者热衷于当“客里空”、时常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怎么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

    杜绝虚假新闻出笼,还公众一个干净的媒体环境,说难其实也不难。作为媒体应当牢牢记住,真实就是生命线,社会责任感才是立身之本。此外,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从业人员更新迅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也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李清)

责编:赵舒文

 
 媒体要守住基本道德底线 09-07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