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E时代”的起跑线上
网络可以成就事业,并不一定会“输掉人生”
王长东和许玉敏的首次触网,都在中学时代。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互联网刚刚拉开迅猛发展的序幕,腾讯QQ粉墨登场。
王长东至今还深刻记得首次触网的新鲜与喜悦:“当时很新奇,感觉浏览器的那些图标好复杂。在同学的指挥下手忙脚乱,很好玩。”他与网络的这次亲密接触是在一个网吧里,4块钱1小时,电话线拨号上网。
据许玉敏回忆,她刚接触网络的那阵子,最流行的就是QQ聊天。高一时,同校一个男生因为上网成瘾、成绩退步,总成为班会上的反面教材。“我属于对网络自控能力比较好的。爸爸很开明,但妈妈却极力反对上网。”
林宝2002年才开始接触网络,那时,他已经工作两年了。第一次的触网经历发生在网吧。“只是无目的地在网站上瞎逛,不停地感慨技术的力量。我居然能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
吕毅来自农村。他的第一次上网经历不在网吧,不在家里,而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那是1998年,网络在中国刚迅猛发展。即使直到大学才接触网络,吕毅也不认为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他反复强调:“网络上的信息再多,获取了,充其量也就是个‘知道分子’,而不是真正的知识。”
王长东的家乡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观念并不“时髦”,学校管理也严格,在校期间基本不准出校门。同学里,也就是他们几个家住县城的走读生,能有机会多上网。如今,他在旧日同学的眼中,也算是小有成就。“现在想想看,早期触网的经历,应该是我今天‘干得比较不错’的一个原因吧。”
王长东上网之初,父母也不赞成。“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网络,只觉得应该跟以前的电子游戏厅差不多,所以很反对。”
现如今,父母对儿子的互联网事业很支持。“他们觉得网络很神奇。”王长东有些得意,“我在家里装了宽带,爸妈晚上经常在QQ上跟我语音聊天,挺开心的,他们说这样省钱。”
明天:为人父母后
网络是对一代人的最大馈赠,但也可能让孩子失去人生的另一面
对于社会上一些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的声音,王长东并不认同:“他们只是看到了我们因网络失去了什么,却没有看到我们通过网络获得了什么。”
王长东认为,网络让他原本狭窄的社交、知识获取范围扩大了许多。“网络是另外一个社会,它让我们能够不出门或者无须亲身经历,就能得到很多知识和经验。这是网络对我们这代人最大的馈赠。”
王长东表示,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他不排斥孩子使用网络。“如果任何其他的乐趣都无法转移他对网络的热爱,那么可以引导他去研究网络,从而成为一个在网络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人。”
林宝是4位采访对象中接触网络最晚的。他说:“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尽早接触网络,多学知识,多了解新鲜事物。当然了,我也会对孩子上网进行健康引导。”
许玉敏对网络的态度相对消极。她觉得网络让她变懒了,不再读书,不再写信。“我差不多已经有4年没有给任何人写过信了。现在觉得,书信其实是比任何形式都好的聊天与沟通方式,一笔一画,饱含的都是真心实意。看书也是,有时候闲下来想翻一本书都找不到,年纪小的时候却常常躲在被窝里看书。”
而对于日后孩子上网的教育问题,她说:“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她的表弟,因为上网成瘾,荒废了学业。
吕毅曾经和怀孕的妻子讨论儿童上网的问题。他对网络持保留态度,觉得网络的互动性会对儿童造成相当大的诱惑力,是儿童成长的双刃剑。“网络只是一项技术,早一点了解,或晚一点接触,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孩子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吕毅表示:“我不会让孩子那么小上网,孩子应该多和人、和自然接触。” (陈星星)
责编: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