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省外动态 > 正文
贵州 石旮旯里生新绿
http://wmf.fjsen.com 2009-08-14 10:27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实干

  石漠化治理的动力源泉

  石漠化治理是当今世界的生态难题,破解此难题,离不开科学决断和引导,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针对石漠化地区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贵州各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创新出许多不同特色的治理模式。

  乌蒙山区的毕节人,创造的“五子登科”治理模式,使穷山恶水变新貌: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在黔西南州,除“晴隆模式”外,全州还在岩溶高原峡谷和峰丛洼地等不同石漠化地区,探索出“顶坛模式”、“坪上模式”、“者楼模式”等有效的治理路子。

  被专家们充分肯定的贞丰县“顶坛模式”,闻名遐迩。过去,这里乱石裸露,草木难长,被中外专家称为“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在当地乡镇干部的引导下,农民在乱石旮旯中逐年种植花椒,现已达到6万亩,成功修复了生态。全片区石漠化治理率达92%,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农民年现金收入增加到4000多元。

  治理石漠化,任务长期而又艰巨。打赢这场攻坚战,各地基层组织的表率作用,是群众苦干实干的重要动力。

  在晴隆县,上万农户种草养羊富裕了,但是,县城至今面貌依旧。县委的办公楼,一幢面积12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既拥挤又陈旧。县委领导告诉记者,重建办公楼,县里也挤得出钱,但是,眼下的重点在结构调整、促农增收上。强县先富民,财政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兴仁县民建乡战马田村,去年争取到实施万亩种草养羊的石漠化治理项目,老支部书记黄雄海同村干部蹲点各组,帮村民腾地、整土,晚上分头开会作动员,累了一冬。因腰椎间盘断裂,老黄住院手术,在家卧床休养时,得知项目中心区有几户村民觉得种草不能当饭吃,不愿腾地,项目眼看要被拖后腿,老黄心急如焚。他让人把他轮换着背了七八里山路,一家一家做工作,使项目很快得以顺利实施。到今年6月,全村出栏羊1200只,产值60万元,户均收入6000多元。

  类似的事迹,记者一路采访,所见所闻颇多。

  如今,贵州治理石漠化经验受到全国各地关注。国家发改委最近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在贵州召开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首次省部联席现场会,总结和推广贵州治理石漠化的做法和经验。省长林树森在会上的讲话充满自信:“实践证明,石漠化可防可控、不可怕。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固土治水、多措并举进行综合治理,完全能够破解这一生态难题。”

责编:蔡意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