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城"有豪华城隍庙
重建的城隍庙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保存完好的北门
四个城门四座庙,城内居然还有烽火台……近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察人员走进集美后溪镇城内村,发现了这座三百多年前的“城内城”,而城中还有一座“豪华”城隍庙,文物考察组准备将这座城隍庙申报为国家级涉台文物。
烽火台有一两层楼高
据载,清政府为围困郑成功的抗清武装,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下旨,由福建总兵李率态、同安总兵施琅等负责督造城池,命其城名为“城内”,又称“霞城”。
集美文史工作者林火龙先生介绍,城内城呈椭圆形,东西长217米,南北长28米,城墙2.8米厚,以大石条垒成。以前“城内城”外曾是一片汪洋,每遇涨潮,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施琅将军建造城池时,建了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命名。因为南门和海相对,寓其名为“临海门”。又按照古代风俗传统,建城需要有神来守护,因而在各座门附近建了庙宇。东门供奉观音,西门供奉王爷,南门供奉城隍,北门供上帝(道教的贤帝,而非西方上帝)。
如今四个城门有3个已毁,很多石块被后人拆下盖了住房。北部的“拱辰门”石缝间生出了一棵树龄150年的巨大榕树,根系盘根错节,将石头紧紧抓住,闽南民间相信榕树有灵,视为树神,所以不敢拆除这座城门,北门因此得以保存。据悉,城内城当时还建有“烟墩”,也就是烽火台,有一两层楼高,里面贮满干草,敌军来时点燃烽火,几十里外皆可见。
“城内城”中除了军事设施外,还有商铺、老街,说明当时居住人群的社会形态比较丰富,不仅有驻军,还有平民、农民和渔民。以往发现的军事城池都是建在高山处,用于防御,而这座却是建在离海比较近的平地,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居住人群生活条件丰富。“城中城”每个门都设置不同的庙宇,又有规模较大的城隍庙,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