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新闻纵览
北京2000大学生村官期满再就业 约10%选择留任
文明风   |  时间: 2009-07-13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北京卸任大学生村官7出路

  1。每个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用于选拔优秀“村官”。

  2。选拔优秀“村官”续聘,条件成熟时,进入村“两委”班子。

  3。拿出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务员岗位,定向招录。

  4。选拔符合条件的“村官”直接进社区工

作。

  5。鼓励企业招用合同期满“村官”。

  6。支持“村官”自主创业。

  7。各区县和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挖掘就业资源,提供工作岗位。

  ■ 调查数据

  是否受当地村民欢迎

  14% 很受欢迎

  62% 较受欢迎

  24% 反映一般 

  在农村发挥作用如何

  25% 发挥了较大作用

  61% 发挥了一点作用

  14% 发挥作用很少

  三年期满后去向意愿

  13% 续签做村官

  13% 农村创业

  42% 考公务员

  9%  考研读书

  9%  进人才市场

  14% 其他

  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

  ■ 关注 大学生村官能否适应农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生活习惯等不同,有些大学生村官称自己尚未能完全适应农村的生活。此前,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42%的大学生村官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存在“与村里人缺乏共同语言”、“难以融入进去”等问题。

  通州宋庄镇一名村委会干部说,有的大学生村官原先是城里孩子,一下子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他举例,有的女大学生村官初来乍到时,洗脸要用纯净水,农民看了感觉不是滋味。

  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不适应,除生活方面外,还表现为刚从校门步入社会的“茫然”。这些大学生村官就任时都是些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书生气重,社会经验少。这时候,一下子把他们搁到农村,当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断奶”。“农村也是个社会,这些孩子需要学习的事太多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不会成为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曾对河南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这一过渡期大约有一年时间,一年之后55%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已经适应农村工作”,27%“基本适应”,两部分合计超过了82%。

  大学生村官择业有何优势

  不少大学生村官反映,他们在村任职时,从事的工作以杂活为主,感觉没学到实在的东西,而且基本上与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他们担心这样的工作经验,在再择业时可能不被用人单位认可。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难以梳理出这3年究竟干了些什么。他们说,大学生村官实际上是助理职务,忙的多是起草材料、张贴通知之类的事情。“我们做的事非常琐碎。”大学生村官赵高阳半开玩笑地说。有的人表示即使想准备考研,也抽不出多少时间看书。

  对此,北京人事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一个大学生选择村官之路,且顺利完成任期工作,本身就说明他具有不畏艰苦、追求进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管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会赢得尊敬。

  通州一村委会干部表示,可以说每位大学生村官都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于农村的生产、生活,都有了充分的认识。“这种扎扎实实的经验绝对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的。”

  卸任大学生村官何去何从

  目前,除留任村官和考入公务员外,绝大多数村官面临着再次择业。

  任职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可以说从下乡第一天起,就是不少大学生村官牵挂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47%、36%、42%的现任大学生村官心里主要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

  实际上,不少人当时就打算通过当村官走上公务员之路。但当前的客观事实是,目前中国行政成本偏高,从大学生村官中吸收公务员的能力十分有限。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名负责人5月接受采访时透露,北京2000余名2006届期满大学生村官中,公务员比例大约在20%到30%之间。

  这意味着,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中,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如愿。除了公务员,还有别的道路可走吗?“不要当村官了。”今年招录大学生村官的消息一传出,大学生村官网站和论坛出现“前途未知”、“何去何从”的叹息。

  不过,北京市根据中央精神,已为卸任的首批大学生村官谋划了7条出路。北京市有关部门也表示,“北京卸任大学生村官就业不会有太大问题。”

  比如,在每个乡镇增加两个面向大学生村官的专项事业编制,今年北京社工委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考600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等等。“可以说,现在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已经不少于3000个。”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也曾对媒体表示,政府已经给出的优惠政策,虽然不能照顾到每个人,但“已经够了”,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勇者无惧”。(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温薷)

责编:陈玮


上一页  
[1] [2]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