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起自己当年做招生代理时保存下来的学生报名表,李兆男心里很内疚。
“想起那些自己招的学生,总有一种对不起人家的感觉。”22岁的李兆男从箱子底下翻出自己保存的一些招生资料,跟记者谈起三年前做招生代理的那段日子时,表情十分复杂。
李兆男现在是某著名休闲服装品牌鲁西地区督导,2004年他被招生代理招至济南一家职业学院读书。2006年,他还是一名大二学生时,便开始为学校去外地招生,用的是当年做招生代理的师兄把他招来的方法。三个多月里,他招了44名学生,只有一人退费,43名学生帮他赚了65000元的代理费。三年里,他时常为此自责。
“招一个学生给你1500元”
“本校师资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外教,三分之一海归派,三分之一国内知名学者、高水平的博士硕士……”
“
在网络时代,你与名校和知识的距离已经逐步缩小,特别是在××职业学院,百兆宽带与国内清华、北大等各大高校的无缝衔接,轻松实现本校与名校的教学同步……”
这是李兆男2006年在河南某地级市招生时的演讲词,回想起当时面对众多学生意气风发的演讲,现在的他心中有种说不清的滋味。
“ 招1个2000
元,10个20000元,招30个,你大学三年的全部费用就不愁了。”李兆男告诉记者,2006年3月,学校就开始在本校学生中组织招生团队,条件非常优厚,很多同学都动了心。虽然李兆男当时心里没底,但看到颇具诱惑性的条件,想起母亲把自己装学费的裤子内兜缝了又缝的场景,他最终决定去干。
“
有经验的招生代理都不去自己的家乡招,怕以后给家里带来麻烦,只有新手认为老家熟悉,才回家去招。”签订招生代理协议后,李兆男决定去河南大区,这里远离他的老家。
各大区都由一个有5年招生经验的老师带队,学校给大区负责人的代理费根据招生区域的具体情况而定,当时湖北大区每招一人代理费是3000元,河南大区则只有2000元,招生老师给李兆男的代理费是招一个1500元。
“宁可错发一千不能漏过一人”
2006年5月20日,李兆男从学校招生办领来了厚厚的几万份精美的招生简章、学校与国外合作大学简介、学校安置就业学生目录,一个人来到河南,开始了自己的招生代理之路。
“
开始几天,我主要是到县城或镇上的非重点高中去,拜访高三班主任老师,想方设法获取更多学生资料。”李兆男告诉记者,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成绩和相关资料,才有可能为高考后的招生打下基础。为了收集到学生的详细资料,李兆男宣称高考后他们学院将组织免费夏令营,参加人员名单将从填表同学中抽取。这一招果然有效,许多农村孩子因为家中没电话,都在表上写上了邻居家的电话。
“
宁可错发一千,不能漏过一人。”高考三天是李兆男最忙的时候,招生简章都要在这时候发出去,等高考结束了,就找不到人了。为此,李兆男雇了一些中学生,一天10块钱,到各考点发简章,三天时间发出上万份招生简章。
高考成绩公布后,招生工作进入实战,他开始利用此前和一些老师打下的关系,千方百计打听考生的分数和联系方式、有无继续读书意愿等。
李兆男说,他跟老师的合作方式有两种:一是纯粹的买卖考生信息,二是由老师帮着介绍,负责学生到学校交费为止。第一种合作方式,是高考成绩300分以下的学生信息,一般一份5元钱,分数在300—400分之间的价格要低一些,因为这些学生面临的升学机会要多。第二种合作方式,是老师每带一名学生到学校交费,给400—800元,人数越多,报酬越高。
招了43名学生挣了65000元
“虽然我也很心虚,但一想招到1个学生就是1500元,说什么也就不在乎了。”李兆男告诉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8月初终于见到了效果,当时差不多有120多名学生有意向报考他们学校。为了稳住这些学生,李兆男每天都跟这些学生中的活跃分子联系,请他们吃饭,给他们介绍学校有多大、校园有多美、资源有多丰富,同时也通过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介绍更多生源。
“
兄弟,哥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可得想办法把他弄上啊,钱不是问题。”李兆男现在还记得,当时一个家长听了介绍后,在他要带学生去看学校的头天晚上,专门把他请到酒店,请他帮忙一定要让孩子有学上。
“ 收获的时候到了。”8月20日,李兆男带着65名准备到学校交费的学生登上了学校派来的三辆中巴车。
“
学校没有说的那么好。”当65名学生来到李兆男的学校时,虽然看到的实际情况和之前听到的介绍有不小的差距,但还是有44名学生交了费。后来有一名学生退费,李兆男实际招了43名学生。
43名学生,每人1500元,大区负责人给了65000元代理费,比他应得的还多了500元。
这43名学生成了他的师弟,开始大家还把他当朋友,可当后来对学校的真实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时,大家都用冷漠甚至敌视的眼光看他。“招生时我说了很多的假话,把学校吹得像花一样,在学校里遇到了,我不敢正视他们的眼睛,特别不好意思。”李兆男说。
第二年,当学校开出更优厚的条件,请他继续去招生时,李兆男选择了放弃。
“ 我现在一年挣的,还没招生那三个月挣得多。”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的工资不高,远不如给学校招生挣得多,但他感觉心中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