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7时15分报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昨天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了,2009到2011年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如果说,前天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是一部具有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那么,昨天发布的这份《实施方案》明确提到要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无疑是增强了医改的可操作性。
纵览这个方案,政府主导的思路非常清晰,五项重点改革,摈弃了之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目的在于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其实,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在破解难题、应对挑战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试点,可以说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中国之声记者在新医改方案出台前夕,选取了几个省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医院和公立医院等新医改涉及的领域进行了专题采访。
吉林省白城市乘风村的村民张富三年前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他原本对这项制度并不认可,但老伴儿的一场大病,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当时宣传的时候思想还有点顾虑。就是我老伴,得的还是肿瘤,八万块钱报了两万多,等于在农村干了好几年啊,这真合算。”
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3年起,我国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像老张所在的吉林省,已经帮助农民节省看病费用一亿多元,原吉林省卫生厅厅长李殿富说:“合作医疗证在手,县内看病随处走。参合农民在县(市)区域内 “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当天出院、当天报销。”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要让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介绍说,目前,我国已有8.15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5%。李殿富说:“今后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将逐步提高新农合的住院报销比例,同时逐步增加门诊统筹,尽量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参合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小病拖、大病捱的情况有所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民看病跑断腿,市民看病排长队”。一些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而病人在城市大医院却是几天也排不上号。不过,饶克勤说,这种状况的改变今后会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经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城市居民看病非常方便。他说:“在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基本可以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从2007年,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南京市民现在越来越能感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到社区医院看病既方便又便宜:“普通的感冒呀发烧呀,市里医院两天水药三百多块钱,在我们这儿一百多块钱,整整是两倍。”
实惠来自于社区医院的基本用药“零差率”政策,南京秦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工作人员说:“零差率”就是不赚病人一分钱。像头孢拉定,不是“零差率”的话是十三块五,是“零差率”的话就三块一毛几。”
过去,老百姓到社区去看病有顾虑,主要是怕医生水平比大医院差,《新医改方案》这次提出的“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就是要从机制上调整就诊格局,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从而在三级甲等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建立一个“绿色通道”。南京卫生局局长陈天明向我们介绍了南京的做法:“大医院解决他的疑难杂症问题,小医院解决他的常见病多发病问题,这样同时也缓解了看病难的矛盾。”
过去到大医院看病,岂止是难?!看个感冒上百元、割个阑尾上千元、住次医院上万元……“看病贵”也是老百姓多年来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过去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其余部分都得靠挣钱自筹。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趋利”行为,“公益性”弱化。一些公立医院中,药品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大处方、大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