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探亲半年的日子里,儿子分配给我的唯一任务,是每天早晚接送四岁半的小孙女冯捷上幼儿园。幼儿园离家并不远,步行只要一刻钟,却要横跨两条很宽的大街,直穿三条不窄
的小巷。每当经过繁忙而有序的十字街头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良久,静静地观看别有韵致的异国街路风景。
澳洲地广路遥,人们出门上班、购物、旅游、办事,只好以车代步,加上购车便宜,于是、这里的私家小轿车多得如同福州的自行车。据当地报纸公布,到1995年6月30日止,全澳洲登记领牌的私人小轿车达840多万辆,平均每户1.2辆,每2.2人就拥有一辆。作为全澳洲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悉尼市,小车拥有量更高于这个平均数。几乎成年者人手一辆。站立悉尼街头,迎面泼来的是那川流不息的小车流。福特、荷顿、罗来士、皇冠、奔驰、保时捷,组成了多款多式的左右两路小车杂牌军,在我目不转睛的注视下,浩浩荡荡飞驰而过。偶尔有一辆超豪华的奔驰大巴。也有一、二辆"的士"在小车队伍中悄悄而行。摩托车是大街上的稀客,自行车的倩影更难得见到。于是,澳洲的公路是私家小轿车的世界。
令人惊奇的是,这里来往车辆这么多,却没有看到车堵路塞现象,也很少听说车祸事故,交通井然有序,而且,街上没有站岗指挥的交通警察。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很自然地引起了我的留意和思考。
我想,首先是由于这里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澳洲地图颇似一片枫树叶。那纵横交错的国道、省道、市道、区道,正像枫树叶片上密密细细的脉络。这里每排房屋几乎都是前有大街,后有大路,两旁有小巷。说是小巷却都是同时可开两部车的小马路。这样,横街直巷相交织,编织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织出了左右逢源的不堵之路。全国城乡的所有房屋,汽车都可开到家门口,而且家家户户有车库。
澳洲的车一律靠左走,澳洲的路一式的双向路。双向路中间皆有明显的分隔线。主街道中间则是一条高出路面的水泥分隔岛。繁华地区还在分隔岛上竖立起钢筋的分隔栅栏。高速公路的双向间分隔就更开了,有的是高高的钢筋幕墙,有的是宽宽的绿化林带,左右两向互相看不到,简直成了两条异途的独立公路。这样,来往车辆哪有缘互相碰撞?各向路内又画有白色的车道线,如同田径场上的跑道线,道道分明,互不侵占。公路上有车速、转弯、险路、停车等各种符号,公路旁又有公路号、街道名和前方路号等交通指示牌,几乎把交通地图和交通规则都明明白白写在你的眼前,即便行车新手也不至于犯规和迷途。
这里人和车的分道更是泾渭分明。行人过马路处有斑马线或人跑步示形图。遇斑马线,行车绝对停下来让人过;无斑马线,人须让车、人车两相安。不像我们福州的过街斑马线,行人要让车,形同虚设。丁字路是三角形安全岛,十字路,不但有圆形安全岛,有红绿黄三色交通指挥灯,而且,当行人可以过街时,还发出一阵阵母鸡呼唤小鸡似的"喔喔喔"的温柔声音,有趣极了。这种为方便盲人过马路的人性化设施,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