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乡风文明
一个村级互助组织的"草根式"坚守
文明风   |  时间: 2009-03-02   |   文章来源: 福建日报
 

  从“义务送柴队”到照料储蓄社

  “春雨贵如油,姐妹们加把劲干呀!”2月17日上午,雨丝飘洒。春雨浸润了连城县北团镇溪尾村的一片烟田,村计生“三结合”照料储蓄社社长李香花和10多名社员正帮助计生困难户罗阿绣移栽5亩烟苗。不一会儿工夫,一片嫩绿就在社员们身后伸展开来,于濛濛细

雨中越发显得生机盎然。

  “感谢照料储蓄社,真是帮了我的大忙!”看着忙碌的姐妹们,罗阿绣眼含热泪。

  罗阿绣口中的照料储蓄社,就目前而言,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

  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照料储蓄社在我国尚处于蹒跚起步的阶段。而作为我省目前绝无仅有的一个照料储蓄社,连城县北团镇溪尾村计生“三结合”照料储蓄社也经过了20多年的坚持和演进才最终得以成立。

  1984年,北团镇溪尾村妇代会主任罗桂招在以往邻里互助的基础上,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义务送柴队”,专门为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砍柴送柴,为日后的照料储蓄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根据情况变化,罗桂招又在村里设立了“姐妹乐园”,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一起学知识、学文化,一起帮扶村里需要帮助的人,帮扶的对象进一步扩大。

  进入新世纪,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逐渐加快,和全省大部分农村一样,溪尾村不少孤寡老人、“计生三户”因亲人外出无人照顾或因疾病等原因而无法照料自己,并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村里原有的“姐妹乐园”互助组织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怎么办?在连城县计生局和北团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3月20日,溪尾村妇女在原有“姐妹乐园”的基础上成立了“照料储蓄社”,22名妇女成为首批社员,其中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30多岁,平均年龄约40岁。

  与以往义务帮扶不同,成立当天,除了与帮扶对象一一结对子之外,照料储蓄社的每位社员都领到了一本红色的“照料储蓄记录卡”,用于记录自己为村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护理、照料、家务、耕作、寻医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以后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优先享受到其他社员的帮助。

  “照料储蓄社成立以后,大家帮助别人的劲头更足了,不少社员还带动家人入社,现在连村里的男人有时也会参加我们的帮扶活动,近一年来的效果还不错。”李香花快人快语。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照料储蓄社成立后,为了方便照顾村里的33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等相对固定的帮扶对象,李香花组织大家按照就近的原则让社员与这些帮扶对象一一结对。而对于一些偶尔需要帮助的人,她们则采取谁有空谁去或是大家一起去的办 法,集中帮扶与分散帮扶相结合,使相对有限的力量发挥最大的作用。

  “她们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没有玉妹的照顾,我可能早就不在了!”一提起照顾自己的罗玉妹,95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李新兰就老泪纵横。李新兰是照料储蓄社社员罗玉妹帮扶的对象之一,七八年来,老人的生活起居全是罗玉妹义务护理。去年11月,老人因路滑摔断了手臂,罗玉妹凭借掌握的一些医药知识,上山采药,每天上门给老人喂药、敷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恢复了健康。

  去年4月,正是烤烟生产的关键时节,村民李先民的女儿到龙岩住院,全家人都赶去照顾,5亩多的烟叶眼看要烂在地里。得知情况后,照料储蓄社当即组织20多名姐妹帮助李先民家摘烟、串烟、烤烟,连续五六天干到晚上10点,终于将李先民家的烟叶全部采收烤好。

  当从医院回来的李先民看到谷仓里500多公斤存放好的烤烟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2012年将建3382家农家书屋 覆盖我省所有行政村 02-27
 戏说新农村 喜说新农民 03-01
 国家级艺术团体加盟海西乡村文化建设 02-25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