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新闻纵览
未就业大学生数字庞大 与农民工同聚人才市场
文明风   |  时间: 2009-02-15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严冬到来了吗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并未完全与经济增速保持一致。

  在1999年以前,中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少的水平,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大规模扩招,建议扩招者声称将以此拉动内需,从此中国高校走入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之路,几年间便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上个世纪末,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由而目前已经达到610万人。

  “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这是客观原因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说。

  赖德胜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负责人,但他认为这只是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部分原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人们的观念并未完全发生转变,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一些大学毕业生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

  在赖德胜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已经急剧增多,就业市场实际上难以按照过去的观念提供充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位。而一些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于就业却还保持着过去那样的期望值,就难免造成很大的反差。专家们认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

  金融危机的出现,又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

  国内媒体上,每天都有“大学生卖肉”、“大学生当小贩”的消息吸引众多眼球。“个别大学生卖肉是正常现象,大学毕业生人人去卖肉才不正常。”赖德胜说。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千年,中国的家庭历来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学生们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去的大学生被国家包揽下来,家庭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成本,学生毕业后还能获得令人羡慕的职业。

  “但那是以忽视个人和用人单位的选择为代价的,灵活性不足,造成社会严重缺乏活力。”赖德胜认为。

  而如今,很多的家庭倾其所有或举债供孩子上大学,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实行市场选择后,虽有大学生失业现象,仍不失为社会的进步。“它提醒很多家庭,教育是一种投资,也有风险。”

  ■就业难的制度壁垒

  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就业的矛盾一直存在,只不过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中。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构成就业的主要矛盾;农村启动经济改革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主要问题,乡镇企业随之大量涌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如今政府最关注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胡星斗说,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由于户籍制度等障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地区差距、垄断的国有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县城、乡镇、农村、中西部和民营企业去工作。而基层、农村、民营企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严重发育不良。国有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获得信贷支持很难,加之税收向生产领域倾斜而不是向消费领域倾斜,大型国有企业在行业的垄断地位,形成事实上的玻璃门,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形成挤压,创业环境不断恶化,一年减少135万个体户。”胡星斗说。

  在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好的都是公办的,公立大学与国有企业一样,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所设专业、学科、课程陈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打折扣。文理分科,文科强记背诵的多,调查实践的机会少,这几年所谓的评估、规范,让这一趋势有强化的迹象。而理工科学生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削弱。地方院校的盲目扩招,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农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如果国家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降低创业门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减免税费,那么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就宽了。”胡星斗认为。

  在赖德胜教授看来,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会有问题,因为扩招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速后,必然造成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的问题。

  赖德胜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国家已经将高校扩招的步伐控制在5%以内,我国大学生人数只占社会人口总比例的5%左右,现有的大学生将会在近几年内被社会所消化。“人才资源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它将在一定时期内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