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下乡,是件喜人的事。但总给人一种风一样地来,又风一样地去的遗憾。一阵锣鼓喧天,几番欢声笑语,虽说确实给农民朋友带去了精神享受,但这种在各种节庆时点送来的文化大餐,农民在盼来后又觉得好“景”不长,终归难以让农村文化兴旺起来。用农民朋友的话说就是:给我们送文化,不如给我们“种”文化。
坐落在群山中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离最近的城市衢州有几十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全村近800口人中,却有120多个农民在拿着画笔作画,其中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12岁。引导余东农民走上作画道路的并非经济利益,而是上世纪70年代三名县文化馆干部下乡来组织的培训,从此给当地种下了绘画文化的种子,开启了农民的智慧和艺术天赋。
在余东农民的手下,农村变化、农事耕作、神七上天、北京奥运等都成了业余作画的素材。尽管技法上不如学院派纯熟,但农民们用自己的激情记录下了时代新风,画作朴拙天真,却不乏艺术美感。余东农民画在外大受欢迎,时常被邀去参加国内外各种画展。作画不仅能带来收入,还在耕作之余陶冶了情操。自从开始画农民画后,余东村牌声、麻将声几近绝迹,村里也多年未发生过民事、刑事案件。
余东村成为农民画之乡事实令人深思、给人启示。长期来不少人都关注到农村缺少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各种“文化扶贫”项目也被不时送往农村。但是,当人们在“经济扶贫”上已经意识到“输血”不如“造血”之时,却没能意识到在“文化扶贫”上“造血”的重要,依然更多地依赖于“输血式”的“送文化”下乡,而不是“造血式”的“种文化”于乡。
余东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民并不缺少文化渴求和艺术细胞,缺的只是对他们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尤其是随着农村逐渐走向富裕,农民朋友的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时候,那些一阵风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必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文化可以丰富农民的生活,文化可以化解农村矛盾,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在大力促进“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应更多地通过启智式的教育和培训“种文化”下乡,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队伍和文化生活,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和消费主角,这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编:陈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