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大片贺岁。《梅兰芳》、《非诚勿扰》、《桃花运》、《赤壁(下)》……传统的现代的,一一登场,挺起票房,贺岁片着实火热了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年味儿。
应该说,十余年间,贺岁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喜剧类型到今天的多元化发展,有档期,聚人气,成品牌,体现出时代进步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站近些欣赏,不得不承认这些贺岁片确实好看。然而站远些,从历史的坐标上、时代的背景下看这些电影,也许会有新的视角。
细品品,近年来的贺岁片在手法、内容、结构、讲故事的方式上同质化趋势明显,轻松有余厚重不足,华美有余回味不够。荟萃些豪华场景,铺陈些搞笑情节,编织些精巧故事,只能如盆中之花,可观可感可吐露芳华,但方寸间终是难以达到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层次的人性表达。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优势与弱点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其中。
信息时代,受众渐趋理性,对待一部影片会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评判与解读。以类型化、模式化去刻意迎合人们的快餐文化消费心理,未必是明智之举。看看网上那些充满个性化的帖子就能充分地明白这一点。
我们难忘《人生》和高加林的爱情,因为它反映出那一代人在传统与现实抉择中的两难困境。而从今年这些贺岁影片看,炒股票赔本,三聚氰胺事件……都有所提及,联系实际却总有些疏离,罗列的是生活符号,缺少的是深层追问。再往旁边看看,好莱坞拍的《功夫熊猫》,让不少中国观众觉得又好看又容易接受,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与表达方式,也带给我们某种启示和思考——当我们的贺岁片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要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解读与传承,形成新时代的文化形式。
可以说,贺岁片历十年发展,已然形成受众的心理期待与观影习惯,所以有人说只要搭上贺岁档,就意味着名利双收。这也从某些侧面反映出贺岁片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但品牌的根本在产品,其未来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以影片质量为基础。穿过名利的丛林,拨开繁华的泡沫,唯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影片才是品牌赖以生长的土地。
也许有人会说,票房就是硬道理,贺岁片好看足矣,何必承担太多?此话似是而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贺岁片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期冀——正如一位网友所表达的不满足:“贺岁片像夏日的可乐,好味但无营养。”作为年终岁尾的一道大餐,人们有理由希望这道大餐营养与“色香味”俱全。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贺岁片也理应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当贺岁片年年走下去,也许终会成为一种年俗,一种时代特征与文化符号。所以,需要那些能历经时间检验的贺岁片,成为未来回望今日的文化坐标与经典叙事。愿好看的贺岁片不是每年划过历史天空的美丽流星,而如《诗经》中许多来自田野山乡的诗句,成为永久的经典。(孟海鹰)
责编:陈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