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每一场校园招聘会上,依然有潮涌一般的人群,从中人们不难感觉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者,将有超过700万毕业生就业;而今年需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如果GDP实现增长8%的目标,只能解决900万人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有针对性出台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国务院专题部署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肩头传递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上千万家庭的重托。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自食其力,不仅关乎这些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众多,既有“结构性困难”——比如,到基层的少,也有一些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适销对路”;还有当下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造成岗位需求减少等。
先说“结构性困难”。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主要是偏远地区)没有大学生去工作。以辽宁为例,2007年,全省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4.4%;全省44个县法院多年来没有新进一名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全省2/3的大学生挤在沈阳、大连,成为“都市漂族”。
再说高校培养和专业设置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因素,但与此同时,高校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也难辞其咎。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学科设置。
眼下,当务之急,各级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重视起来,要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其工作考核体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把大学生放在就业工作的第一位。此次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国七条”,含金量甚高。这些措施的落实,无一不依赖各级政府出台详细的细则和配套措施。
外面工作不好找,不少大学生回到原籍。对这部分学生,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多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培训,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尤其是做好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和安置,加大经济上的扶持力度,给这些大学生更多的“出口”。
从长远来说,高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行就业率对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票否决制,促使大学的管理者真正重视起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问题。(何勇)
责编:陈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