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我们传播的不是学术观点,面对最普通的观众,我们要做的是启蒙和普及。”也就是说,这个节目的定位并不是专家学者所期望的“担当国学传承重任”,而是对观众进行启蒙性的教育。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甚至直言:“百家讲坛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
出于启蒙传播的目的,《百家讲坛》不可避免地涂上了庸俗化、娱乐化的色彩。王立群讲解“凤求凰”,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预谋的劫财又劫色”,这为许多学者所诟病,指责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类似的案例在《百家讲坛》中不胜枚举。
“国学需求市场依然巨大”
在回答记者“今后传统文化热潮能否持续”的问题时,冷成金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诉求会越来越明显,传统文化热潮是个必然现象,将会持续下去。
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对儒学的热烈探讨,到上世纪90年代国学热潮伴随经济大潮在高校中兴起,再到近年来通过《百家讲坛》等民间方式推动的重读经典热潮,虽然传播方式不一样,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热情是一样的。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网友评论说,《百家讲坛》就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它把握住了人们对传统文化需求的市场,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它运用娱乐化的传播手段向人们伸出了启蒙之手,使原来苦于不得门而入的普通民众,获得了一次切身体会五千年文明的机会。
那么,近来《百家讲坛》的衰退是否意味着人们对国学需求的减弱?
对此,专家表示,《百家讲坛》的衰退只是它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正常降温,只是它的传播方法为观众所厌倦了。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看《百家讲坛》,并非因自己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而是对这个节目有许多不满,并主要集中在解读错误多、题材太陈旧、讲解太枯燥等几个方面。
纪连海在主讲《正说李莲英》时说:“李莲英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不论是祸还是福,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穷人的孩子也能通过科举、高考之外的其他途径翻身。”这个结论被网友痛批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倒退”。另外有网友指出,《百家讲坛》一个学者在台上讲解的形式,过于单调。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甚至对万卫说:“你们《百家讲坛》的形式就不能换一换,总是那么一个破桌子?”
日前,有媒体报道,《百家讲坛》因面临收视率危机,正在展开关于模式改革的讨论,并已确定在2009年春节期间推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这是《百家讲坛》在题材领域的重大改革,一名栏目负责人称,和钱文忠联手,不仅要掀起一股学习、研究蒙学经典的热潮,还是对《百家讲坛》变化的尝试。业内人士分析说,“不论《百家讲坛》能否借此复活,但这至少说明,制片方和主讲人都仍对国学市场充满信心,人们对国学的需求依然强劲。因此,他们才会希望通过传播方式的改革实现节目的复兴。”(记者
王怡波 实习生 郑家欣)
责编: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