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改革开放30年茶农渔民共谱"山海经"
文明风   |  时间: 2008-11-24   |   文章来源: 泉州晚报
 

    深秋的午后,一杯香茗、几句闲谈,茶商陈毓青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安溪以种茶、卖茶为生的人很多。我一辈子都在跟茶叶打交道,最大的收获就是日子越过越好了。”

    上世纪80年代,陈毓青的家乡安溪县龙涓乡新岭村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那时,很多年轻人都到广东一带打工,剩下的劳力大部分在种茶。”陈毓青说,“种茶是件苦活,第一年种下的茶树是没有收成的,主要用来留丛,到第二年才慢慢开始采摘茶叶,真正产量比较大的还得等到第三年。”采摘茶叶全靠人工操作,从早上九点多露水干了以后开始,一直干到下午四点左右,每个人一天能采到二三十斤的新鲜茶叶。可是,当时的茶叶卖不上好价钱,辛劳的茶农们生活清贫,年收入能有几百元就不错了。

    几年的积累,1997年,陈毓青终于在安溪县城开了一家茶叶店,“门面很小,卖的茶都是三五十元一斤,买茶的人也都以潮汕地区的客人为主。”慢慢的,随着安溪铁观音声名日盛,和2000年12月中国茶都的建成,陈毓青身边做茶叶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更加激烈。后来,陈毓青把小店开到了泉州市区。再后来,自家产的茶叶不够卖了,他还向附近的茶农收购。“现在,茶农的生活富裕了。就拿我们乡里的后田自然村来说,一斤毛茶的价格从当初两三元涨到现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十几户人家靠着种茶、卖茶盖起别墅、买了小车。”

    凭借着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又赶上了好时候,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的不只是茶农们,泉港惠屿村的肖美仁一家也感受到了这三十年间的生活巨变。父亲早逝,身为长子的肖美仁13岁就担起了一家的生计,到浙江赶海捕鱼。“那时候,一家兄弟姊妹挤在又小又破的旧房子里,哥哥穿破的衣服打个补丁给弟弟接着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让一家人都吃饱是我最大的心愿。”肖美仁感慨地说。“后来,捕鱼赚不到钱了,我就用小木船运石头到莆田去给人家盖房子,一趟挣两三百元。干了四五年后,听说种海带能赚钱,我就种起了海带。”海带生长快,11月底种下海带苗,第二年4月左右就有一季的收成。“去年海带价格比较高,我赚了近二十万元呢!”肖美仁高兴地说,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兄弟姊妹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久前,别人还介绍我养鲍鱼。只要鲍鱼苗的存活率能达到70%左右,投入一万元就能赚到四倍左右的纯利润。我看养鲍鱼不错,正盘算着今年多投入一些,好多挣些钱呢!”(记者 谢曦)

责编:林芳斌

 
 电视从稀有品到必需品 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 11-18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流行语录 11-18
 碾米机背后的故事——武夷山大安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力印记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