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电视从稀有品到必需品 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
文明风   |  时间: 2008-11-18   |   文章来源: 福州晚报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还是个稀罕东西,谁家有了电视机,谁家就成了“电影院”,别人想看电视得提前去占座。

    今天的这两名市民,分别从买电视和看电视的角度,讲述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
      
  口述:杨继蛉
   
  全家“合资”
      
  购买“迷你”电视
      
  1978年,杨继蛉23岁。那年,他买了生平第一台电视机:上海产,黑白屏,英雄牌, 23厘米,花了230元。
      
  那一年,杨继蛉在福州市低压锅炉厂学徒刚毕业,每月的工资是18元,230元对他来说是一笔巨款。为了买这台电视机,杨继蛉动员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和大哥,几乎是举全家之力才凑齐了钱。当年12月,这台盼望已久的电视机终于走进了福州市仓山万春巷(现在的福州市仓山区万春社区巷下路一带)杨家。
      
  这台电视机是当时万春巷第一台电视机。有了这台电视机,一到晚上,杨家12平方米的小屋里,赶来看电视的邻居将这挤得水泄不通,最高峰时曾有30多人挤在12平方米的小屋里。
      
  “当时只有两三个台,附近的邻居都是一到晚上就来,一直看到电视台停播了才走。”杨继蛉这样描述当时看电视的“盛况”。
      
  当时电视机质量一般,隔三岔五闹“罢工”,维修起来又很不方便。有时候邻居来了一屋子,电视突然看不了,大家只好在屋里坐着喝茶聊天,等着杨继蛉趴在电视机后面捣鼓。有时候捣鼓一阵就好了,大家就继续看,有时候捣鼓半天还是一片雪花,大家也就满怀遗憾地慢慢散去。
   
  买来新电视
      
  妻子娶进门

      
  1983年,杨继蛉家换了个大个电视:36厘米,福建电视机厂生产的珊瑚牌黑白电视机。
      
  和上一次“集资”买电视不同,这台新电视是杨继蛉自己“独资”购买的,花了340元。
      
  1983年,电视机是福州人结婚时必需的“三大件”之一。1983年杨继蛉23岁,对象已经谈好了。当年3月,杨继蛉抱回了这台珊瑚牌电视机,也把妻子娶进了门。
      
  那个时候,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周围邻居家的电视机也逐渐多了起来。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杨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是赶上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一到点街上就没有人了。
      
  稍早一些的香港电影《生死搏斗》当时在电视台上放了四五遍,很多人和杨继蛉一样,从头到尾看了四五遍,连片头和片尾都不放过。
      
  1984年,老百姓家的电视机已经逐渐增多了,电视上放起了深受大众喜爱的《霍元甲》,每到晚上电视剧开始时,街头巷尾几乎看不到行人,大家都聚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了。
   
  1988年
      
  彩电走进百姓家

      
  1988年,杨继蛉又换了一台彩色电视机:43厘米,福日牌,花了2000多元。
      
  杨继蛉说,他换彩电原因也很简单,珊瑚牌电视机质量也不稳定,经常坏,几个月要修理一次。
      
  其实等到杨继蛉买彩电时,周围已有很多邻居看上了彩电。杨继蛉说,那个时侯,可看的频道也逐渐多了。
      
  这台彩电质量也好,20年后的今天,这台彩电还能使用。
      
  1988年之后,老杨家又换了一台索尼电视机,这台索尼个子更大,64厘米。
      
  最近,老杨又到商场转悠了,准备再买一台新电视机。“新电视机一定要大,至少要89厘米以上,还要能看数字电视,现在流行这个。”

 
 长汀县从四个方面纵深推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 10-20
 老人发挥余热 展现改革开放30年风采 10-21
 碾米机背后的故事——武夷山大安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力印记 11-13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文艺展示活动丰富多彩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