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福建以省级财政占大头的资金筹措模式,全面建立并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70多万贫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这一进度领先于全国的统一部署3年时间

2006年9月,莆田市涵江区12个乡镇街道陆续为遍布城乡的10550多个低保对象发放第三季度低保金。(资料照片)
我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是完善我省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如果追溯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初的萌生,少说也有10多年的历史;但是,如果要给农村低保的进程划定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2004年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这年春天,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卢展工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地向全省人民承诺: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拓展,全面建立和试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7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争取实现应保尽保。逐步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农村低保对象再就业、技术培训、扶贫项目、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扶持或救助。
这项惠及数十万贫困农民的重大决策的出台, 标志着我省农村低保制度跨入了全覆盖时代。(蓝云)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