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明长廊
三坊七巷修复:从历史走向未来
文明风   |  时间: 2008-10-21   |   文章来源: 福建日报
 

    袁晓龙:打造福州城市客厅

    三坊七巷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作为市中心商业街区,更有极高的城市价值。因此,三坊七巷的改造与利用不是单一的旅游规划与文物保护,它是一个更大的城市整合运营的课题。

    如果说,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是以其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建筑风貌吸引全世界,丽江古城、凤凰古城是以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吸引全世界。那么,作为福州城市中心区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将在建筑与生活的哪个价值方向上进行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呢?

    三坊七巷的现实价值在于其相对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区格局。所以,三坊七巷改造,不仅要保留这里的古建筑群,而且要维护曾经在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落里所呈现出的街区生活形态。

    杭州小河直历史街区改造与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可作为借鉴。杭州小河直街是以修旧如旧、还街于民为原则,在保留清末民初的原建筑街区风貌的基础上,保留了古街的人文气息等原生态元素,全面延续京杭运河古街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可谓是中国旧城改造的上乘之作。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休闲商业共生共存,这是上海田子坊石库门改造给我们的启示。作坊式的创意产业与观光休闲性的完美结合,使田子坊创意产业园成为上海城市现代生活的一大缩影——城市客厅。

    三坊七巷完全可以成为福州城市客厅、福州城市新聚客点,它不仅只是一张福州的城市名片。

    从城市中心价值上看,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东街口西南一侧,是交通集散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从商圈价值中心上看,属于福州最传统、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东街口商圈;从文化风景价值上看,三坊七巷毗邻则徐祠堂和乌石山,历史文化价值积淀达千年之久;从居住中心价值上看,鼓楼区东邻五一板块、西有白马板块,是福州人理所当然的居家场所;从项目规模价值上看,三坊七巷占地约500亩,属于城市文化不可再生的建筑文明。

    因此,福州通过三坊七巷打造福州城市客厅,形成一个城市的休闲商业是可行的。我们要把三坊七巷作为城市项目经营点来进行保护,融合福州的休闲产业,让游客体验福州从容的现代城市生活。这样,不仅保留福州的建筑肌理,更保留福州人的生活肌理;不仅保留福州人过去的生活肌理,更展示福州人现代的生活形态。    (袁晓龙,福建省鼎力地产投资顾问机构董事长)

    林东:数字化手段展示风貌     

    三坊七巷占地仅40多公顷,这样不大的一块城区却弥漫着太多雄才英杰的气息,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翻开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稍微一计算,竟达100多人之众。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脉传承地,保存着这座城市1000多年来连绵不断的文脉。“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毫无疑问,三坊七巷曾经是盛纳福州文化最丰厚的“容器”之一。

    三坊七巷的老房子隐藏着“地域文化基因的密码”。从福州出去的游子以及他们的后代,他们依然可以回到三坊七巷,去寻找他们的“根”……

    三坊七巷可谓是中国早期创意社区的典范,一个“波希米亚族群”社区。 以当今的观点来回望三坊七巷的历史,整个三坊七巷涌现出来的对近代中国产生影响的精英人群都可称为“创意阶层”。他们大都受过东西方双重的良好教育,视野开阔,这与他们那种桀骜不驯、敢于突破传统定见的性格和较强的实干精神相结合,正好使他们在那个时代具有超常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以及创造出大量的经济、艺术价值。

    建议利用三坊七巷内或者地区周边的废弃地或者闲置建筑,加以改造成为一处游客中心和数字三坊七巷博物馆。游客中心是游客到三坊七巷的旅游资讯中心和交通集散中心。数字三坊七巷博物馆则通过现代的数字化手段展示三坊七巷的风貌,增加人们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度认识,丰富周边的旅游资源。利用三维数码手段,将三坊七巷建筑、空间等三维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系统,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直观展现给观众。三维虚拟技术可模拟三坊七巷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展现其原始未经破坏的原貌,并可模拟古人生活场景。三坊七巷内的文物资料可通过数位典藏等手段永久保存。同时,针对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电影、视频、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对大量历史上的人物、典故进行展示。

    (林东,优思美地(北京)国际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规划师,新加坡数位全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数字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     

    延伸阅读

    文保单位修复渐入高峰   

    九脊歇山顶,檐下夹角施雕花“弓梁”垂柱,方形藻井上雕刻象征福、寿的蝙蝠和“团鹤”,翘角精美的镂空“角鱼”,这是记者在修复工程接近尾声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见到的景致。

    水榭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福州衣锦坊中最大的建筑群,清代道光年间为郑氏官员购得并加以扩建,功能上分为正院、别院、花厅等,花厅最大特色为水榭戏台,是聚会、演戏的场所,也是当时福州城内唯一的水榭戏台。修复工程采用“镶牙式修复”法,尽量保留利用原有的构件。如今这座三坊七巷之精华建筑,已遵循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再现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坊七巷文保单位修复工程已全面展开,林觉民故居重修后于去年5月对外开放;而2006年12月动工的水榭戏台修复工程即将完成,现正在进行整体作旧及部分整改工作。

    另外,三坊七巷保护范围内的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陈承裘故居、欧阳花厅及小黄楼等6处国保单位修复设计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目前,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及小黄楼修复工作正全面进行。南后街省级文保单位叶氏民居及南后街两侧历史建筑正在进行修复,预计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今年年底,福州将力争完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完成林聪彝故居、黄璞故居、二梅书屋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修复工程。年底前,力争启动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欧阳花厅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修复工作,启动14处省、市、区级文保单位和80处保留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    

    三坊七巷修复三大关键词

  保护升格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福州市主要媒体公示并征求市民意见后,已于2007年3月7日由福州市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后多次考察三坊七巷,指导保护修复工作,还以专家身份参加规划评审。福州市根据他的建议,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规划》更名为《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新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内容,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突出福州地方特色戏剧、曲艺、传统工艺及民族活动的传承。这是三坊七巷保护工作内涵质的飞跃,也是全国首次尝试。单霁翔希望三坊七巷历史建筑按世界遗产保护要求进行修复,争取日后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专家领衔

    福州市邀请了国内著名名城保护专家,包括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王景慧等,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进行全方位指导。三坊七巷管委会还根据专家意见,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制度,聘请了清华大学专家教授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实施技术总把关。

    管委会还委托相关单位制定《三坊七巷古建筑修缮导则》,成为保障文物修复保持原状的营造依据。此外,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成员由古建专家、知名工匠、设计院、监理单位等人员组成,对文物、历史建筑修复的重要材料、重要构建、重点部位进行全过程质量跟踪。

    全面挖掘

    为深刻挖掘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管委会组织文物、文史专家完成《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通过省内各大新闻媒体公开征集、挨家挨户采访,收集三坊七巷的人文资讯,分别从三坊七巷名人史迹及后人状况、历史事件、生活状态的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历史名人的信札、题字、书画、手稿、个人著作、藏书,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民间戏曲、老字号、民间工艺品、名吃名产的传统手工技能、口述记录、书面文字等方面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收集、挖掘、抢救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实地采访与收集整理,获取了大量的史实、资料。     

    背景链接

    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南街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邻杨桥路。其中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48.5公顷。三坊七巷自从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旭、林纾、沈葆桢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2006年,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是福州文化精神的所在。目前,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尤以文儒、光禄两坊和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五巷保存较为完整,涵盖有登记在册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吉庇巷谢家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记者 林丽明)

责编:林芳斌

 
 闽都乡学讲习所之徐鹤苹讲述三坊七巷的民间演艺 10-11
 近现代名人书画精品亮相三坊七巷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