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口号三十年:发展是最大的民意


“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
其实,要知民意,除了听民谣,还可以看看那些写在墙壁上的口号、挂在显眼处的标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式标语口号随之演进。
30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最大的民意。30年标语口号,生动、朴素、直观,记录着中国社会对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变化与前行。
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老百姓的发展观标注着一个时代发展的质感和温度。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坚持人民创造历史,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那些充满智慧创造的流行语,不断影响推动着决策,那些真诚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因此植根乡野、深入人心。
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一句口号与一座城市

1984年10月1日,亿万中国人透过电视屏幕,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诞生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看到一辆反映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成就的彩车,彩车上的醒目标语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说起深圳,人们就会想起那句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它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杆“风向标”,是中国人第一次伸出手指去触摸市场经济后得出的最直接的感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今天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城市口号,在与时俱进中,增加了新的内涵。
安徽金寨县: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是在我们金寨首创而后流行全国的农村标语,如今大多数人恐怕已经记不清这条标语存在了多少年,但在金寨,我们知道这句标语给我们留下了多大的财富。
观点:时代“热词”折射发展观演进
嘉宾:
陈柏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小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尤陈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式标语口号与30年社会发展有怎样的联系?标语口号变迁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一定时期流行的标语口号,往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着上至庙堂、下至田野的某些声音。”尤陈俊说,“30年的流行的标语口号,也反映着新时期老百姓对社会发展的各种看法。”
陈柏峰认为,标语口号最终能流传并产生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意愿与国家政策的统一,反映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尤陈俊说,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为人民币服务”等流行语的出现有其偏颇,但它的一度流行,却真实地记录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一部分群众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困惑。对这些流行语的反思和讨论,特别是社会实践的不断前进,推动着另外一些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流行语的诞生。从“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到“知识改变命运”,从“为人民币服务”到“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生动地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观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责编: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