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那一天起,爱心无价——记22年前国内首批无偿献血者
文明风   |  时间: 2008-10-20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对先后献血168次的邱志清来说,22年前那个春天在南京西路上海市中心血站献出的200毫升,是最有意义的一次。那是1986年4月26日,他和其他36位志愿者一起,在国内率先无偿献血。

    从那天起,爱心无价,绵延不绝。据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募集血液就达22.5万人份(每人份200毫升),其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接近9成。

    “别让奉献异化”

    “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我献血并不是为了钱或者其他好处。”邱志清不到18岁就开始献血,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位献血站的常客开始“不安”起来:当时社会上时兴下海经商,不少人开口闭口就是钱,血站门口也有些献血者攀比,哪家单位的补贴从300元涨到了1000元,哪家单位还提供旅游和紧俏的家电票……献血是为了拯救生命,过多的物质补偿,让这种奉献“异化”了。

    一天,邱志清在人民广场浏览画廊时,忽然看到有关西方国家无偿献血的介绍,不禁心有所动。犹豫再三,他终于听从了“心底发出的声音”,给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推行无偿献血。

    无独有偶,当时也有不少常年义务献血者开始反思。张松寿,上海石油仪器厂工会干部,已经献血十几次,却深感献血的难处。不少人因为不懂科学知识,对献血充满恐惧,有的甚至认为献血会影响年轻人结婚,加重病情。“厂里不少人认为献血就是卖血,被人看不起,而单位发的补贴越多,大家就越认为献血会伤害身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献血。”

    主持读书小组的张松寿接触了大量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相信适量献血不会损害健康。但如何打消群众的顾虑呢?在血站通讯员会议上,他提出了解决之道:无偿献血,奉献第一。

    “重要的是大家参与”

    志愿者广泛建议,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启动无偿献血水到渠成。1986年4月26日,国内首批无偿献血者慷慨捋袖,掀开了我国献血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更昭示了国人精神文明程度的新跨越。张松寿不乏豪迈地写道:“要温暖别人,先燃烧自己。”

    “一个人做到容易,更重要的是动员大家参与。”张松寿在厂里向同事宣传无偿献血,好说歹说,可原来答应的6个人都“临阵脱逃”。又是一番热情鼓动和现身说法,终于有两位同志参加了无偿献血,其中一位此后还6次献血。

    邱志清的事迹见报后收到很多来信,绝大多数表达了赞赏鼓励,但也有些人骂他“神经病”。老邱回信幽了一默:献血要检查健康状况,能无偿献血就说明神经正常啊。多次献血而不让人知道的他,开始到各单位“宣讲”:无偿献血对身体没有影响,“譬如一次义务劳动”。他曾给几千人做过报告,但也有一次听众只有三个人:某单位三位烧饭师傅说错过了听讲,邱志清就在饭堂里为他们举行“特别专场”。

    “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当年张松寿、邱志清等首倡无偿献血,影响深远。”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市血液中心党委书记王英说。无偿献血的开展,在市民中树立了献血无碍健康的科学观念,同时因为是自愿,献血者得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有利于保证血液安全。“当然,无偿献血最重要的是凸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价值。”

    这种精神价值迸发出巨大的号召力———

    1988年,上海市无偿献血达4000余人,1991年上升到4.95万人,1993年更是超过了10万人。1999年,从制度层面实现了义务献血制向无偿献血制的顺利转轨;2002年,自愿无偿献血开始在全市范围推进。到去年,自愿无偿献血比例已经达89.4%,无偿献血5次以上的固定献血者逾6000人。同时,全市的血液募集也大幅增长,从1978年的16.9万人份,到2007年41.3万人份,30年间提高了近150%。2006年,上海首次实现了医疗临床所需全血全部自给,结束了血源长期需外省市支援调剂的历史。

    现在,当年的首批无偿献血者大多已过了55岁法定的可献血年龄,但街头流动采血车旁、无偿献血小屋里,仍经常可以看见他们和年轻志愿者一起忙碌的身影。“无偿献血已经蔚然成风,我们的愿望实现了。”邱志清说。(记者 孙刚)

责编:林芳斌

 
 大学新生踊跃献血 10-20
 浦城邮政:无偿献血活动获好评 09-28
 无偿献血并派送爱心环保袋 09-25
 无偿献血纪念从教24年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