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闽都乡学讲习所授课 徐鹤苹讲述三坊七巷及其周边民间演艺

徐鹤苹在讲解诗词 本网记者陈潇摄
文明风10月11日讯(记者 陈潇)11日上午8点30分,著名的文史专家徐鹤苹来到了位于乌山道山观内的闽都乡学讲习所,为听众献上了精彩的一讲——《三坊七巷及其周边民间演艺》。此次活动由福州市委文明办和福州市鼓楼区文明委主办。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修建罗城,在罗城中街道两旁名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福州的“三坊七巷”就是在那时开始形成的。徐鹤苹表示,自三坊七巷开创肇始,一千多年来,这里及周边,延续不绝地活跃着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等民间表演艺术和许多民间演艺家,有甚多的民间演艺场所,还有不少演艺作品演绎着与三坊七巷相关的人和事。
由于古时候“戏子”社会地位卑贱,民间演艺的描述多来自文人墨客的诗赋。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候官人陈去疾的《踏歌行》,是现知最早的福州籍诗人写的描绘了舞龙、莲花舞的诗。徐鹤苹先生由此开始讲述民间演艺延续千年的概况,并重点介绍了福州十邑民间演艺行业的祖殿神庙——位于三坊七巷北侧元帅路的元帅庙。
徐鹤苹说,所有福州著名的民间演艺家无不在三坊七巷及其周边演出、演奏过,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民间演艺家不在少数。徐鹤苹先生按照曲艺家、戏剧家、音乐家等分类,向听众介绍清末以来的主要演艺家。男女老少凝神听着,听徐老师说到动情处,不由得微笑、点头。
据介绍,闽都乡学讲习所每隔两周都会有一次开讲,林秋明先生将在下一期(10月25日)评述《福州名人与石竹山梦文化》。
笔者注:徐鹤苹,1942年生。国家一级编剧,福州市曲艺协会主席。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