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良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逐渐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加大投入,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形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2001年至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859.9亿元。其中,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用达到198.96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3亿元,增加了25.9%。2007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用达到15.06元,比2006年的人均11.91元,增长了26.4%。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了25.9%。
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2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534个项目被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启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
全国各地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 2799个,文化馆 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面向基层,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深入农村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送去了怡人春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中央财政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为重点支持的文化建设工程,从2007年至2010年,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目前,这一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站点已超过61.4万个。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灵活多样,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河北省文安县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安还在123个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283个,吸引了3万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为积极将文化知识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文安组织各级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涉农部门培养发展了“蔬菜种植文化示范户”、“文化娱乐示范户”、“养殖文化示范户”等8类共计3200余户的文化示范户,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科技能人”,带动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走上致富道路。
浙江省嘉兴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嘉兴市一半的乡镇建有图书分馆,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乡镇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全覆盖,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全市书刊借阅 “一卡通”。据统计,自2007年5月以来,嘉兴市5个乡镇分馆先后建成开放,累计到馆读者32万人次,共办证5400余张,外借图书14.6万册次。同时,为方便农民群众,根据农村作息时间规律,实行晚上开放制度,极大方便了群众阅览。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借阅积极性高涨,读者量不断攀升。
江西省投入1亿元,设立了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鼓励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赴农村文艺演出、电影公司组织放映队赴乡村放映电影、乡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各项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出了较有成效的发展路子,不少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逐步凸显,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记者 张健)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