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省外动态 > 正文
浙江余姚市实施三大工程 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http://wmf.fjsen.com 2008-09-26 17:01   来源:浙江余姚市文明办    我来说两句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余姚市紧紧抓住农村文化阵地、队伍和活动三个要素,实施了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三大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种文化”活动的服务面。

  为使农民群众就近就便地参与文体活动,该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东海明珠工程”。到2003年,全市有9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东海明珠、9个乡镇创建成为宁波市级东海明珠,实现乡镇东海明珠“一片红”,各乡镇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或文化公园,初步形成农村“半小时文化活动圈”。从2004年起,实施以建设10个文化中心镇、100个文化中心村、1000户文化中心户为内容的农村“111文化工程”,采取镇村户三级联建、城乡联动的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到2006年底,“111文化工程”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初步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在此基础上,针对行政村合并后区域面积扩大,原有文化设施的布局和密度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实际,从2007年起,实施“文化燎原工程”,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5年时间着力构建乡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户四级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力争到2011年,乡镇、街道普遍建成集镇综合文化中心,265个行政村普遍建立村落文化宫,原811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点,培育300户文化示范户,形成覆盖全面、方便快捷的“五分钟文化生活圈”,为深入开展农村“种文化”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

  二、实施文化育民工程,提高“种文化”活动的参与面。

  一是培育文体团队引导群众。充分发挥文化馆、艺术剧院、青少年宫、文联、乡镇(街道)文化站的职能优势,定期开设“余姚文化论坛”、举办村落文化管理人员培训班、开展文艺采风活动,向广大文艺爱好者传授文艺知识、指点艺术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艺素养和文化管理能力。同时,实行业务人员分片辅导制度,对基层业余文体团队骨干进行培训,引导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使业余文体团队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农村已建有各类“拉得出、打得响”的业余文体团队628支,总人数达11032人,涌现出如梁弄农民诗社、最良戏曲联谊会、新姚北人艺术团等一大批优秀农村文体团队,带动了当地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有力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建设完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网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业余文体团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对“姚滩”、犴舞、木偶摔跤、车子灯等16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传承保护,既培育了众多农民业余特色文体团队,使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也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二是培育文化中心户吸引群众。为提高农民群众对文体活动的参与率,该市选择有一定文艺基础、热心公益事业、具备一定场所的农户建成文化中心户,用邻里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民群众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加强文化中心户设施建设,使文化中心户一般具有一组音像设备(电视机、VCD播放机)、两份以上报刊杂志、三件以上的文体器具。同时,组织1000个基层党支部与1000户文化中心户开展“双千结对,共育文化”活动,组织100家巾帼文明示范岗与100户文化示范户开展“百岗结百户,共育新文化”活动,以资金扶助、实物捐赠、技能指导等方式,推动文化中心户的特长优势和文化辐射功能的发挥。截止目前,1039户文化中心户中已有81户创建为文化示范户,137户创建为优秀文化中心户,形成了以户带户、共同创造、参与和享受健康文体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是培育文化能人带动群众。该市积极挖掘农村民间文化,全面掌握民间文化能人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师徒结对等方式传授文艺知识,确保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用民间文化能人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当地群众了解民间文化,参与民间文化。如小曹娥镇朗海村阮德耀的“一人乐队”、黄家埠镇何来根的“粉塑”艺术等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一些群众还主动拜师学艺,争做民间文化的传承者。

  三、实施文化乐民工程,提高“种文化”活动的受益面。

  一是推进城乡文化联动。为给广大农村文体团队搭建展示文艺才能的平台,使农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该市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组织实施了“城乡文化大联动”活动,先后打造了“先进文化直通车”、“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村落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既使农村乡土文化得以弘扬,也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优秀文化,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该市组织开展了“乡风文明文化百村行”活动,市财政每年投入90万元,采取宣传文化部门制定菜单、行政村自主选择的方式,组织市文化馆、市艺术剧院入村开展巡演。此外,该市还以四明山电影节为载体,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做到全市所有265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二是繁荣农村节庆文化。组织全市各乡镇(街道)结合杨梅节、榨菜节、葡萄节和红枫樱花节等农村特色节庆日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经常性地得到文化享受,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的文化盛会。如丈亭镇“三江之声”文化系列活动、马渚镇“相约渚山、和谐家园”文化艺术节、河姆渡镇“书香河姆渡”全民读书系列活动等,都以群众性文化团队为主体,创作、编排、展演一大批紧扣节庆文化主题,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现实的文化节目,带动了20余万农民群众常年参与文体活动,有效调动和发挥了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该市每年投入600万元资金,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面向全市低保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分别推出“阳光文化爱心卡”、“阳光文化共享卡”,凭卡免费观看电影(戏曲)、借阅图书,免费参观科普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参加技能培训、获赠学习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优惠购书,优惠参与文艺培训等,使全市8851户低保户、27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30000名新余姚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成果,扩大了“种文化”活动的受众面。

  责编:蔡意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