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家”到大家
张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改革、不断升华,挖掘出新内涵的传统节日又重返市井,激发了群众的热情,群众成了传统节日的主角。
2006年,9位市民给福州市领导写信反映,许多人成为新邻居,但“老死不相往来”,他们认为邻里间应该多多交流、互相帮助。顺应“民意”,新型居住环境需要的“邻里节”就从福州传统的七夕节中脱胎而出。
福州传统的七夕节,除了有和全国各地一样的乞巧、比手艺、赏月华等活动外,还有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分蚕豆结缘。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煮(炒)蚕豆,在邻里、亲友、同学间互相赠送,意在结友好和谐之缘。新迁来的邻居、新组成的班级,大家本不相识,送一盘蚕豆,彼此结了缘,一见如故。生活中有过磕磕碰碰的,也是一盘蚕豆,春风化雨,和好如初了。现代的邻里节与传统的七夕合二为一,邻里节有了根,七夕也有了新内涵。
打造“十佳邻里”,结合社区文化进行节目展示,开展文明征文。这些活动改变了古老传统节日多以“小家”为单位,关起门来过节的面貌。赋予新内涵的传统节日,以丰富的节日形式,浓厚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激发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传统节日逐渐走出了“小家”,走向了大家。
端午节今年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有了假期的“激活”,福州各区县充分挖掘“午时书”端午楹联等民俗资源,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福州大饭店,再现写午时书、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吃粽子、饮抹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吸引了500多名市民。仓山区则在闽江边举行了依照传统习俗祭祀屈原的活动,吸引了上千市民参与。
“邻里节”已经3岁了,和睦友好、互敬互爱的风尚在福州越来越浓厚。家庭的和美、邻里间的和睦,上升到了整个社区甚至一个区域的和谐,邻里节逐渐成为福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社区文化也在邻里节中得到提升。
老节日添了许多新元素
节日内涵越来越丰富,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汇聚的元素越来越新鲜,一个个传统节日,就是一场场民俗文化盛会。传统节日既有了文明的传承,又蕴涵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在时尚元素补给活力和推动下,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采、活色生香:互助互爱使这座城市衍生出精彩纷呈的“芒果邻里节”、“黄丝带邻里节”;满腔的爱国热忱唤醒了纪念戚继光抗倭的“光饼节”;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清明节成了“放灯节”;元宵节则加入了“两马闹元宵”新内容;浓厚的环保意识带来了“榕树节”……
2008年5月11日,历史文化古城福州与来自古希腊的奥林匹克圣火热情相拥。人们纷纷涌至街头,用震天的锣鼓、动人的歌声、轻快的舞步迎接圣火的到来。此时,全民参与的激情奏响了跃动的旋律,民族精神在此时上升到了最高点,中华文化随奥运会而传播世界。
正月十五闹元宵、仲夏蒲月话端午、八月十五叙团圆、胜似春光又重阳……以传统节日为平台,市委文明办还从文明祭扫入手,打造“清明节”,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入手,打造“重阳登高节”,从农村做半段的习俗入手打造“丰收节”等新节日。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这些亟待激活的民俗资源,正在成为市民陶冶思想情操的新途径,成为民众提高文明素养的新载体,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创建的新品牌、新亮点。(记者 曾艳)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