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的各类报道中得知,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在交通出行、志愿者服务、市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文明成果。那么,能不能说北京奥运的成功是由城市文明带来的?在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上,北京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可以作为上海筹办世博会学习借鉴的基本经验?
北京奥运会是一届出色的体育盛会,更是成功塑造和展示中国文明形象的平台。一项“奥运会留给人最深印象”的调查显示,长久留在人们心中的不是开幕式,不是运动场馆,不是金牌数和奥运记录,而是举办城市的“表情”和这个城市的人的风貌。对于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在奥运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也曾明确表示,历届出色的奥运会,必定有令人称道的城市服务和志愿者。
城市文明和民众素质不仅决定着奥运会的品质,也决定着国家的形象。北京2008年奥运会,能给世人留下“奇迹”和“成功”的感叹,优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等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和公众素质的提升等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城市文明有着非常明显和重要的联系。
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此,从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市在文明建设方面就一直在做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一是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认真投入和积极筹备。国家和北京不仅在工程建设、经济和科技研发上给予财政支持,还从一开始就重点支持精神文明建设。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北京奥组委等部委,在紧密沟通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北京市政府和奥组委等相关部门,则积极展开合作,结合交通出行、人际交往等内容,具体部署了全市范围的文明建设工程。
二是围绕“礼仪北京,人文奥运”,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确定“礼仪北京、人文奥运”的主题后,北京市及时开展了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攻势。全市各类媒体积极联动,先后推出了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仪等六个方面的主题宣传,充分利用立体、平面、视觉、听觉等手段,做到每两月集中开展一个方面的宣传,重点解决突出的城市和市民文明问题。为了放大文明礼仪的宣传效果,有关方面还发布了诸如“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微笑北京”、“文明中国”等琅琅上口的口号。此外,在文明气氛的营造中,北京还非常注重发挥大大小小“讲师团”的作用,使各种奥运和礼仪知识讲座在全市遍地开花。舆论观念先行,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经验。
三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带动城市文明风气。各种主题活动,如“排队推动日”、“让座日”、“与奥运同行健身活动”、“文明出行行动”、“文明观赛行动”、“旅游文明行动计划”、“美德在农家”、“志愿者队伍建设工程”、“文明拉拉队建设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不断丰富着“迎、讲、树”活动。
这些主题性活动,有的以学习和鼓励为主,有的则以规范约束乃至惩罚为形式。但不管怎样,都是力图通过公共活动实现对市民个人言行的影响和约束。应该说,各种主题性活动起到了营造推广奥运和文明理念的作用,也让“大大咧咧”的北京市民开始意识到了文明和自律的重要性。
四是注重吸引公众的积极广泛参与。无论是奥运吉祥物、奥运徽章、奥运口号、主题歌,还是征选志愿者等种种创造性的活动,都非常注重吸引民众参与。这一方面可以延揽人才、集纳民众智慧,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便利的大众自我教育方式。在参与过程中,普通人感受到了奥运与自己的关系,从而会更加主动地关心奥运、奉献奥运,并更加自觉自律地成为文明中国人。
此外,北京还注重通过市民广泛参与的测试性活动,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从中感受到自己文明行为的社会价值和效应。在“好运北京”系列测试赛中,北京市民感受到了“天蓝路顺人心畅”,也测出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心态。测试期间,机动车实行单双号出行制,这意味有200多万人要乘坐公交、地铁出行。虽然给许多人带来不便,但市民普遍表示理解和赞同;在拥挤时段和路段中,市民也显示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秩序和礼让。
五是通过“志愿者行动”带动全社会文明奉献精神。志愿者是北京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元素。志愿者的微笑和优质服务作为北京最好的名片,已经把中国的友善形象传递给了全世界。志愿者行动还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和精神文明推广方式,百万志愿者本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其中的“80后”、“90后”更是经历了一场重要的文明“成人礼”。更重要的是,志愿者还能通过提供服务把文明友善的精神传递感染给身边的人,他们就像一个波纹中心的动力所在,把文明一圈圈地在社会中荡漾传播开来。
六是各项工作力抓细节。在“迎、讲、树”工作中,北京聚焦不排队、乱穿马路、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乱穿衣、“京骂”、手机铃声、厕所文明等细节问题。赛事筹备过程中,在赛事组织和服务、场馆系统稳定性、信息通报流程、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有关方面又作了专门研究、培训和演练。此外,加强城市公共环境整治,依法纠正乱搭乱建、乱摆乱卖等顽症,实施清洁城乡工程,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也是北京力抓的细节。(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教育部伦理学研究基地负责人)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