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穿越灾难 迎接光荣--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百日之际
文明风   |  时间: 2008-08-20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四)在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上,如此大的安置规模,如此快的重建速度,未有见闻。

  大地震不仅让山河易位,摧毁了灾区的地理秩序,更打乱了社会的生活秩序,重创了人们的心理秩序。当“汶川时间”进入灾后重建,较之抢救生命的气壮山河,重振家园之路更加艰苦卓绝,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理性。

  废墟之上,百废待兴,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灾区急需恢复的基础设施和灾民急盼回归的日常生活,还要以长远的眼光、人性的视角、科学的举措,谋划灾区未来的持续发展。而今,百日攻坚,灾区大地写下的答卷令人感喟,也让世界探寻——

  是什么,让我们在灾难发生后的“每时每刻”,以细致的政策安排、高效的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千万受灾群众心有所依、居有定所?

  是什么,让我们在百日之内完成了抢救生命、安置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三级跳”,创造了若干“史无前例”:政府投入规模史无前例,民间捐助资金史无前例,社会动员力度史无前例,援助灾区人数史无前例,安置受灾群众数量史无前例……

  一百个日日夜夜,一段不屈不挠的历程,一曲愈挫愈奋的壮歌,一个现代中国精神和意志的传奇。

  (五)百日搏击,灾难见证国家信念。

  生命、民生、群众利益……100天来,“人”成为每一次行动的原点和终点,成为每一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

  生命高于一切。100个日日夜夜,从感天动地的生死营救到规模空前的伤员转移,从众志成城的举国动员到深谋远虑的灾后重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贯穿每一个时间刻度,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笃信坚守的政治伦理。

  一切为了人民。100个日日夜夜,从堰塞湖排险的“谨小慎微”到灾区延期高考的“兴师动众”,从受灾群众的临时补贴到税收减免的政策出台,执政为民、民生优先串连每一个时间节点,阐释着社会主义中国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一切依靠人民。100个日日夜夜,从各级政府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到新闻媒体的全程“直播”,从赈灾款物的跟踪督查到面向国内外征集良策,抗震救灾每向前推进一步,决策者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尊重。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检阅着一个国家的危机处理能力。100天生死时速,100天顽强搏斗,有力有序有效,我们以“百日图强”通过了这场“大考”——

  应急抢险的紧张时刻,党中央就做出加快恢复重建的部署;震后刚10天,国务院就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信息及时公开、赈灾阳光透明、科学规划先行、法治释放力量,书写了中国救灾史上多项纪录,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称其“提供了一个典范”。

  (六)百日攻坚,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灾区写下的十六个大字,是大地震中创造奇迹的力量之源,更是大地震后延续奇迹的奥秘所在。

  抢救生命,10余万救援大军迅速集结。转移伤员,100辆救援专列急调入川。灾后重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建筑勘察设计院,所有“中”字头规划设计单位都派出专家……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彰显了强大的组织动员力量。

  “一省一市帮一重灾县”,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启动对口支援机制。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江苏―绵竹,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河北―平武,辽宁―安县,河南―江油,福建―彭州,山西―茂县,湖南―理县,吉林―黑水,安徽―松潘,江西―小金,湖北―汉源,重庆―崇州,黑龙江―剑阁,广东(以深圳为主)―甘肃受灾严重地区,天津―陕西受灾严重地区……过去它们相隔遥远,今天他们密不可分。

  “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人歇机不歇,惜时不惜力!”四川6个重灾区3400余个板房安置点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援建大军挥汗如雨、追星逐月。“对口支援”这一重大决策,把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滋润着饱受创伤的土地;用13亿坚强的臂膀拨开阴霾,为灾区撑起一片艳阳天。灾区群众落泪:“有家真好!”外国媒体感叹:“中国式帮扶力量惊人!”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仁爱是社会大厦的花环。”灾后重建中的“中国式帮扶”,已经超越了哲学家眼中“仁爱”的范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灾后重建中又一次闪烁出人性的光芒。它用举国上下的戮力同心,引发人们对制度文明的新思考,更以13亿中国人的风雨同舟,呈现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软实力”。

  外国媒体就此评价,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现存制度的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中国政府能够动员如此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一年十部《汶川地震》,能感动谁 07-23
 张明河:我们战斗在震中汶川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