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洛江区的渔民们正在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内种植红树林。汤忠民 摄
位于东山岛的福建省青少年海洋生物标本馆内,收藏着1200余种海洋生物标本,它们绝大部分来自我省沿海。其中,鹦鹉螺、玳瑁龟、大须鲸等珍稀品种成为最抢眼的瑰宝,让人感叹福建海洋资源的富饶。
然而,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一些地方渔业资源退减、海洋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我省沿海地区正积极寻找应对的方法。
红树林驱逐外来生物
赶在中午12点涨潮前,刘虎狼又巡视了一遍自己看护的那片红树林。老刘是泉州市洛江区桥南社区居民,而这片红树林正位于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内。2002年以来,泉州市政府已在此种植了4000多亩红树林,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海”既美化了环境,也改变了周边几个村庄居民的生活。刘虎狼正是其中的一位。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省沿海部分地区从海外引进“大米草”,初衷是利用其坚韧、不易倒伏的特点,抵御风浪、保滩护岸。可是,“大米草”抗逆性与繁殖力极强,致使不少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而死。随后,闽中、闽南大片滩涂相继失去经济开发价值。
在桥南社区,一半以上居民靠养殖海蛏、海蛎为生,刘虎狼也在滩涂上养殖了20亩。可是,随着“大米草”的肆虐,滩涂内的海蛏、海蛎总透着一股异味、难以出售;后来,甚至无法成活,成片绝收。从2000年开始,原本每年有3万元收入的刘虎狼连年亏本,随后20亩滩涂全部抛荒。
正当大家烦恼生计时,泉州市政府开始推广种植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难得的海洋生态修复物种,它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同时,由于根系发达,又可以取代大米草,护堤固滩、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在政府的带动下,“种红树林,除大米草”迅速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经过几年治理,刘虎狼不仅复垦了20亩的滩涂,产量还一年比一年好,海蛏、海蛎中的怪味没有了,鲜嫩的滋味让产品远销外省。去年,刘虎狼的养殖收入达到6万元。今年,桥南社区大丰收,每户居民都可以赚上好几万元。
随着红树林的遍及,泉州湾内的生物物种也丰富起来,以往不曾见过的跳跳鱼、锯缘青蟹频频亮相。今年,泉州将在洛阳江入海口至沿海大通道丰泽段外侧滩涂水域继续种植红树林,争取2009年实现泉州湾万亩红树林的景观。此外,泉州湾还在建设重点入海排污口实时监控系统,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占用滩涂湿地的堆砂场,开展鱼虾人工增殖放流等,争取用几年时间全面修复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
- 2008-06-30生态游成武夷山旅游亮丽名片
- 2008-06-10漫谈福州的“城市精神”——海洋襟怀 榕树风格
- 2008-06-18我省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推出系列新的措施
- 2008-06-04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