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政务频道> 工作研究 > 正文
从党代会报告结束语看建党治国理念的变化
http://wmf.fjsen.com 2008-07-24 15:32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让我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让我们党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各民主党派和国内外全体爱国同胞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世界上一切支持我们事业的各国进步力量和友好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不屈不挠地奋勇前进!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曾经震撼世界,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必将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征途上,我们已经取得了第一步胜利。我们还要为夺取第二步、第三步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我们坚定地相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

    ——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朝着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伟大事业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

    自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后近三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共举行了六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我们知道,除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外,党的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便是党在某一特定时期,党的路线、党的纲领、党的理论和党的政策的最基本表述和集中体现。本文不是全面解读这六次大会报告的全部内容和厘清近三十年中国政治领域的变化,也不是想评介这六个报告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所有关系,而仅仅想通过六个报告的结束语的不同表述,看看党的建党学说和治国方略的一些变化。

    1982年是中国共产党抛弃“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践的初期阶段,也是思想解放和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上上下下所呈现的朝气蓬勃和生机盎然,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春天的真正到来,感受到思想解放带来的自由和心情愉悦。这样的热火朝天的气氛反映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就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这样的豪情壮志和豪言壮语。而“同世界上一切支持我们事业的各国进步力量和友好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这句话,却鲜明的具有与1978年以前的时代相联系的烙印。一是这句话还具有我们党的传统理念,即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员的历史使命 ;二是这句话还隐含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国际共运的色彩。这一表述,不仅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依然与过去60多年(1921——1982)的某些教条主义相关,而且还反映出我们对世界形势的判断还处在一种二元对立(即东西方截然对峙)的价值上。当然,这句表述今天看来依然没有过时,但是在它语义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党在刚刚挣脱“阶级斗争为纲”后的一些犹豫。而且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来说,这样的表述也反映出了不是把中国置身于世界之中,而是把一个极富政治含义的模糊概念植入世界格局之中。

    这不是硬要指出其时代的局限,而是说当我们今天回首我们的历史时,我们要对曾经所走过的路以及重大问题有一些更客观、更理性的分析和重新解读。这不仅仅是历史学的责任,同时也是政治学的责任。

    十三大的报告中“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必将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的表述,好像强化了十二大有关处理国际事务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理念,但是这段话之后紧接着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已经取得了第一步胜利。我们还要为夺取第二步、第三步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我们坚定地相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可以说这句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句话,是中国共产党建政后有关建党和治国方面提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党的十三大上,按照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第一次全面完整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次,党通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中前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党的建设也就主要集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治国也主要集中在一步又一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也就是说,这一理论的提出,建党的理论和治国的方略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判断的平台上展开,这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展开。从这二十年的历史看,当时“初级阶段是个框,什么问题都往里面装”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尽管如此,但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不可能是线性的发展,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规律性和曲折性必然伴随前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我们国家发生的风波以及苏东巨变,使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就是说,党的十四大报告要回答许多我们原来未曾经历过、未曾预料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而且还要在这样的局势下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十四大报告的结束语很大程度地显现出中国共产党面对挑战和机遇的信心、智慧和力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显现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这彰显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决不走回头路的决心,并坚信我们将在此平台上“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来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总设计,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三步走”的强国富民路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考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坚持这个(三中全会以来——本文作者注)路线、方针、政策不变”(《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71页)。因为在小平同志看来,“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即1978年至1992年——本文作者注)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邓小平语,同上)。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讲话为党的十四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可以说,面对世界风云和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只要我们的党任凭风云起、我自主意定,“中国就大有希望”(邓小平语,同上)。而我们在十四大报告的结束语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切。这个不变,就是党的基础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不变。不仅不变,而且在“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历史平台上不变。按照这样的治国方略,我们就会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走好第一步、走第二步,走好第二步、走第三步。而党的建党学说也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得到新的丰富和全面展示。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