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奥运会颁奖仪式专业志愿者在北京昌平职业学校校园合影。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白色的志愿帽,蓝色的服务衫,亲切的笑容,礼貌的话语,红、黑、绿、黄、蓝五色的微笑圈。进入7月,许多蓝色的“城市志愿者立方”出现在北京街头;“您好!”“您需要什么帮助?”刚刚启用的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以及观众呼叫中心内,也随处可见洋溢着青春朝气与蓬勃热情的赛会志愿者们的身影。
如果说此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只是处于厉兵秣马、蓄势待发的状态,现在他们已经从“志愿的起跑线”出发,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十几天来,近两万名城市志愿者为国内外游客和广大市民提供了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助等多种志愿服务,累计服务公众近14万人次。
奥运志愿者们都佩戴五色的“微笑圈”,红色代表乐于助人,黄色代表文明礼仪,黑色代表诚实守信,绿色代表保护环境,蓝色代表学习进取。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微笑为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热情服务,也用真诚的微笑、出色的服务和友善的行为,唤起每一位公众的心灵共鸣,“志愿”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
人人可为 时时可为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112万人申请成为赛会志愿者、207万人报名成为城市志愿者,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报名和参与人数创历届奥运会之最。
志愿服务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精彩奥运的需要,是他人的需要,也是志愿者本人的需要。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能收获素质的提高、自身的发展和内心的愉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招募始终秉持着尊重并发挥志愿者服务的宗旨。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共计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百万名以上社会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同时还有20万名拉拉队志愿者和近千万人次文明观众在赛场内引导文明观赛,在全社会开展以广泛传播志愿精神和微笑理念为主旨的“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在奥运赛场内外,每一位社会公众都将有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国籍、民族,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笑容真诚 服务出色
地图、急救药箱、马扎、老花镜……7月1日上岗以来,志愿者们的服务,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细致周到。配备“掌中宝”,方便游人查询购物和饮食信息;配备“万国旗”,如果外宾不会说英语,指出自己国家的国旗,志愿者就可以快速接通多语种服务热线。热情周到的服务,友善的笑容,赢得的是“你们做得很好!”的真诚感谢与评价。
仅有热情还不够,为了保证最好的服务质量,志愿者们经受了严格的培训。通用培训包括志愿服务通用知识、通用技能、身心素质等,专业培训包括志愿服务岗位要求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场馆培训包括场馆运行知识、竞赛信息、场馆团队情况、规章制度及相关工作要求,岗位培训包括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残奥会志愿者还要参加助残理念、知识、技能和残奥竞赛项目的知识培训。
“随着天气的日渐升温及国内外游客的大量涌入,工作量及艰苦程度都将不断上升。我们会持之以恒,以饱满的志愿热情和专业的服务水平,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北京热情好客的国际形象”,在海淀医院工作的志愿者李鸥说。
赛会志愿者、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大二学生魏君宜表示,“除了赛场上竞技的运动员,我们每个人都是奥运会的形象大使,优质服务和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好的名片。”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志愿服务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社会时尚。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启动之初,就制定了奥运志愿者成果转化的目标:推动志愿服务向日常化服务转化,向为服务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转化,向社会化动员转化。2007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并于2007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开始实施,为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促进志愿者自身发展,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推动北京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志愿者的誓词道出了志愿精神的精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志愿服务。(记者 赵婀娜)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