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政务频道> 工作研究 > 正文
探索解放思想的应有路径
http://wmf.fjsen.com 2008-07-11 11:34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再次,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固执于古典自由主义的教条,主张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式。如果不是满足于从书本中掏学问,而是面对当今世界与中国的实际的话,就会看到固执于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时常需要担当有效组织者的角色,以推动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这次富有成效的抗震救灾,如果中国真的是一个“小政府”体制,那是不可想象的。尤其中国是采用“非均衡化”的发展战略的,“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到”(邓小平语)。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负责任的政府必须在善于借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包括“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有效解决市场配置资源带来的盲目性”(汪洋语),积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协调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共同福利水平,促进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解放思想何以才能成为社会的常态?

  从事实判断的方面来看,解放思想历来都是共产党人推进工作的思想武器。然而,仔细审视历次解放思想运动的发生,其共同的特点是,往往发生于寻求重大历史难题的破解时期,自上而下地推进。这意味着或者政治或者经济等重大问题,面临着较大的困扰,也意味社会自身仍然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行为的必要活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社会仍然不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成熟社会。而且,由于解放思想是要靠自上而下来加以推动的,是否有一个清醒的领导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领导人尚未登场,历史就会出现另样。社会如果长期维系于这种状况,将会是十分悲哀和危险的。因此,着眼于我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出解放思想的号召的现实,人们需要深入思考另一个问题就是:思想解放何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

  我认为,当前导致解放思想无法成为社会常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微观角度看,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尚未完全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人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他就活在现代。现代人的重要特征,就在于经过现代性的陶冶,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的思维倾向和独立思考能力。从消极的方面看,这样的人是较少唯上唯书唯祖宗的。一旦社会造就了这样的社会成员,并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你要使人们的思想僵化起来,都会是十分困难的。第二从社会宏观体制看,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还不足以使社会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这些年来,学界许多人都在呼唤市民社会的成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希望社会与国家(政府)能成为各具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遵循各自的逻辑,从而使社会具有“自己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这些年来,国家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用意之一也在于促使经济实体能够独立的面向和应对市场,摆脱企业成为政府附属物的状态,培养在规则的范围内独立决策和行动,并独立承担这种决策与行动后果的心理倾向。然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的社会仍然需要常常运用自上而下的推进解放思想的方式,就表明我们的这个过程远未完成。

  因此,何以使解放思想成为常态的问题,就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需要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经济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则已经确立,市场经济的根本制度系统也初步形成,当然,各种相关的配套制度远未达到完善,经济实体的独立法人地位,尤其在实际上如何使经济实体真正独立于政府,而不是以新的方式依附于政府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努力。在政治体制方面,应该致力于理顺中国社会条件下,人民与政府和党等诸多属于“政”的要素的关系,自觉坚持“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要致力于“民为官本”的文化培植,使我们的社会逐步告别“官为民师”的状况。同时,致力于中国条件下的“治”权系统的合理配置,促使中央向地方,上级向下级,政府向社会逐步合理放权的发展,使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有可能真正产生于民间和基层,而不是相反。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