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政务频道> 工作研究 > 正文
探索解放思想的应有路径
http://wmf.fjsen.com 2008-07-11 11:34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第三,平衡竞争逻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是同质性社会,而是多样性统一的社会,用古人的话说即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多样性社会的形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社会从同质性走向多样性,凭借的重要手段就是竞争机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引入。随着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也在社会生活中被全面引进。竞争机制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最为突出的就是创造出一个多元发展的繁荣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具现代性特征。社会“多元”的具备是提出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但是,竞争毕竟就是竞争,竞争机制会导致人们通常说的“马太效应”、两极分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等等。这种关系如果失去必要的调节与控制,社会就会由此而出现严重的不和谐甚至是动荡的局面。因此,作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被突出地提出。解放思想当然要面对这种社会建设要求,既要努力防止社会加剧出现不和谐的局面,更要寻找使社会发展不断走向高质量和谐发展的道路。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规定了这次解放思想必须走向以更科学、更人性、更和谐为基本内容的价值维度。

  不应屏蔽对“洋教条”倾向的检讨

  讨论解放思想,最主要的内容是,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束缚中解放出来?检索时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可谓十分广泛。但是,人们批评“左教条”、“土经验”,却屏蔽了对“洋教条”的检讨。而事实上,时下社会发展出现许多严重不和谐现象,都与“洋教条”的影响密切相关。

  所谓“洋教条”,是一种把西方的某些学说、理论与观点教条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变化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学术资源,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促进了学术上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正如有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样,也有人把某些来自西方的学说、理论和观点教条化。而且通过各种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方式,如公共论坛、时事评论,以及大众媒体的其他方式,进入社会的实践领域,扮演着强势的公共理论角色,直至成为左右人们思考的当然前提和评价实践的流行性标准。

  从内容上看,中国时下流行的“洋教条”倾向并非具有明显的一以贯之的逻辑,但总体上属于一种较为原始的自由主义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有关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的问题上,这种“洋教条”倾向表现为把西方式的“多党制”、“三权分立”和政治自由化当作应有范本,并以之去评价和规划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把“去社会主义化”作为其基本的立场与主张。例如,它主张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但反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热衷于民主政治,但反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方向。它拥护改革开放,但反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甚至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读为实质上是国外的某种主义,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一句话,它基本上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所持观点相左。当然,社会有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左的言论存在,能够提供人们进行思考的多元化信息,这既是社会的福音,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对于问题的认识不是停留于关注是否为官方的,而是着眼于寻求对中国社会发展真正有益的思想,那么,我是赞成邓小平关于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法的。

  其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主张一种“市场单轨道”的僵化思维。它不仅在经济上,神化市场的作用,甚至力图把市场原则引入许多不属于也不应属于经济范畴的领域,如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等,制造了“市场万能”的神话。而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着的市场失灵问题,则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努力粉饰,或者干脆指称为市场改革没有到位所致。尤其当政府出台一些平衡和矫正市场举措(典型的例子如广州市政府出台有关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政策)时,常常被扣上改革倒退的帽子。这种视野中的市场已经不仅被神化,而且被极端意识形态化。其实,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单一地固守于市场这一僵化逻辑。中国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就曾经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显然,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的前提,是邓小平对于两者作出非意识形态化的理解。这种理解所包含的经验内涵的丰富性和手段空间的广阔性,都是“洋教条”所持“市场单轨道”逻辑所难以达到的。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