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道德监督还是暴力宣泄?风暴背后
文明风   |  时间: 2008-06-25   |   文章来源: 新华网安徽频道
 

    社会谴责风暴,一场关于道德的公众审判?

    对骨肉同胞爱之愈深,对非正义良知责之愈切。灾难发生以来,人们充满激情地礼赞正义、同情、仁爱、奉献等人类传统道德价值。同时,借助网络这个公众传播平台,网友们也在尽情地拷问良知、谴责不义。

    不可否认,在重大突发灾难面前,公众理智的判断易于被点燃的道德激情所模糊。谴责风暴中某些质责义正言辞,但某些责骂则显得火气有余而理智不足。地震发生不久,姚明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0万人民币,却被网友视为出手"小气"而倍遭谴责;网友还公开列出"国际铁公鸡排行"对地震中未向灾区捐款的外资公司进行声讨,并号召群众抵制他们,使得某些已低调捐款的公司和个人也无辜受到牵连。网民批判的高涨情绪 "一触即发"。近日,余秋雨的一篇倡议集中精力抗震救灾的博文被网友斥责为"见风使舵、沽名钓誉"。

    非理智的责难引来了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辩论。对"非常"言行的谴责风暴最终要回归冷静的理性。

    著名的"范跑跑"事件由最初的集体谴责演变为一场道德辩论。在凤凰卫视的一期相关访谈节目中,知名评论精英郭松民先生在节目现场大骂范美忠"无耻'、'畜生'、'杂种",甚至"恨不得不顾风度对其大打出手"。出人意料的是此前谴责"范跑跑"的网友对郭松民的破口大骂并没有叫好认同,反而倒戈指向郭松民,嘲弄其为"郭跳跳"、"郭道德",更有好事者甚至利用网络曝出其捐款数额与收入的不成比例。有网友指责郭松民"不可不必站在道德高地任意施暴,以不道德的过激语言谴责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

    这场谴责风暴引发了人们关于社会道德秩序的辩论,正如一网友所说:"抽象空洞的道德批判永远代替不了现实理性的批判"。在激情的谴责之后,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问题。

    风暴背后的沉思

    在强烈的谴责风暴过后,一些人逐渐在批判热潮中冷静下来,开始了关于道德的反思。

    勿庸置疑,这场谴责风暴最初起始于人们苏醒的道德理想。在价值文化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那种希翼整个人类道德趋于致臻致善的美好理想在现实的道德秩序面前碰壁。当人们不幸发现甚至自身其实也难以抹去某种道德缺陷时,一种心灵的集体道德焦虑由此产生。而这时,网络为这种集体焦虑感找到了一个便宜的出口:集体开骂。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却难以真正解决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

    有人说中国现在已进入公民社会,公民主体地位与意识日益凸显,这场谴责风暴源于中国民众的主体责任意识增强,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公民道德的追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中国的社会道德秩序或可以在激烈的道德交锋中获得重构。

    安徽省社科院马列所副所长杨根乔认为,就这一时期社会公众对一些不道德言行的集体谴责风暴来看,这一现象的主流是公民爱国情绪的一种释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体现出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政府与社会应考虑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这股道德浪潮,使其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构建主流价值观的契机,为我国今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种道德支撑。(王菲)

责编:林芳斌

 
 "人肉搜索":价值分享还是网络暴力? 06-24
 道德实践必须常抓不懈 05-22
 别让老太太摔倒不敢扶成为道德恐惧 04-28
 我们民族的文化道德到底是什么?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