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来,“人肉搜索”已经成为在网络上风行的一个词汇。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香港《文汇报》刊发了“东方尔”的文章,对这种网络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文章如下:
2001年,有网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
可是,立时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为就此诞生了。尔后,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某些网络有意无意的将开发支持“人肉搜索”,作为推动网站发展的原动力之后,“人肉搜索”,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成了互联网上最火爆、最为人称道又最为人诟病的一种“网民行为”。
“他成名了,他出事了,因为他被人肉搜索上了”。
在21世纪的今天,有谁在听到这句话后,还会对互联网上风起云涌的“人肉搜索”无动于衷呢?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44万次网民浏览,超过了2万个网民回帖,跟帖面多达一百多页,多家媒体进行追踪报道。读完以上的几组数字之后,有谁能将如此兴师动众的一个“行动”跟一个在网上求助的帖子,一个请网民帮忙讨取一笔318元、另一笔为1848元的未付香水费联系在一起呢?要知道,在现实社会里,不用说仅仅只是区区几百几千元的贷款未能收回,哪怕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贷款”收不回来,也少有人问津。
可是,在网络上,当有人求助于众网民,希望众人维持网上商业信用时,在众多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立马就迅速的锁定了买香水不付款的人,同时在网上公布了此人的照片、身份证号、学号、考试成绩,甚至于她的手机号码。
实际上,这个被网民们称为“香水门”的事件,只是众多被网民们津津乐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的一个。而只要我们仔细的观察并分析一下,一整个“人肉搜索”事件,从产生到结束的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所谓的人肉搜索,只是一种利用Google、百度等超强的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QQ空间等,藉以寻找各种线索的方式,在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面前,凡搜寻目标对象在网上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凡被搜索目标的ID或邮件地址,都会被锁定并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
由此可见,人肉搜索的确是一种充分动员网民力量,集中网民注意力,让每一个网民都充当福尔摩斯的角色的一种网络行为,同时也是在网络上搜索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信息和资料,并将其暴露于互联网世界之中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搜索行为之所以被称为“人肉搜索”,不仅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信息搜索和机器搜索,更关键的是,它把从互联网上寻找网页和信息的答案的行为,指向了网民本身,从“人”的身上寻找信息和答案。
人肉搜索,一人提问,万人响应,再一次验证了“团结就是力量”,也把虚拟莫测的互联网,更进一步的拉近到你我他的现实生活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