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政务频道> 工作研究 > 正文
汶川地震:中国坚强面对“大考”
http://wmf.fjsen.com 2008-05-21 14:42   来源:中国信息报    我来说两句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亚洲,中国沸腾了……灾情牵动亿万人心,灾情就是命令,上至中央最高领导,下至中小学生,中国举国动员,正投入一场荡人心魄的抗震救灾战斗。

  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国民的爱心和良知,民族的意志力和凝聚力,在这场惨烈的特大地震灾害面前经受着全面考验。

  汶川大地震,首先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理念。地震刚刚发生,胡锦涛总书记迅速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即奔赴灾区,在黄金救援的72小时中,辗转九次视察七地灾情,召开六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用高效、迅速、果断的指挥赢得了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赶往四川省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亲临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与民共患难的亲民、爱民形象,对人民生命的强烈关爱,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使百姓的心与党和政府贴得更紧,成为抗灾斗争中全国民心稳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在特大震灾面前受到考验。地震发生后,中央迅即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设立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把“大半个国务院搬到了灾区现场办公”。总指挥部共调集军队和武警部队十余万人投入抗震救灾,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20余个兵种,行动之快,效率之高创历史之最。中央一声令下,各方迅速行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纷纷派出救援人员、运送救援物资驰援四川灾区。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搜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人员、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抢修因灾毁坏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工作快速行动,密切配合,使救灾行动按中央统一部署有力有序地展开。同时,灾情和抗灾信息披露的透明、迅速,新闻报道的全方位和力度之大,也为抗震救灾迅速发展成全民行动、使国际社会全面迅速了解真相、客观评价中国抗灾创造了条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救灾行动“坚强有力”,联合国各有关机构也都对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危机给予高度评价。

  大地震是对民族意志力的考验。在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面前,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人类显得那样弱小和无助,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房屋在大地震中反成了摧毁人类的武器。但地震吓不倒坚韧不拔的灾区人民、压不垮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连日来,人们经历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奇迹……“不抛弃,不放弃”,在“72小时黄金营救期”过后,营救记录一再被刷新,124小时,146小时,164小时,179小时……“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每一个被挽救的生命都弥足珍贵!生命的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聚着千百万人的抗争,闪烁着民族意志的光芒……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市场化改革也大大强化了利益驱动机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惟利是图有了相当的市场,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不仅检验着社会的危机处理机制和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也使国民道德素质经历考验。

  人们看到,在大地震中,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却震醒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抗震救灾的展开,人们目睹了太多的故事,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几天来,医务工作者履行救死扶伤天职,舍己救人,“典型到了没有典型”;老师舍命救护学生的感人事例数不胜数;广大官兵没日没夜奋战在救援一线,不畏艰险,忍饥受困,不愧为“最可爱的人”;十余万名志愿人员从各地奔赴灾区救援,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灾民们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灵创痛下表现出来的自强、互助、淡定,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全国各界爱心捐助,善款已达一百多亿;壮观的献血大军使各地血库纷纷饱和;城市居民踊跃领养灾区孤儿;亿万人民日夜牵挂着抗震救灾的进程,以各种方式、在各自岗位上为救灾出力献策……危难见人心,抗震救灾更拷问着改革开放政策下先富起来的名人、企业家的道义、良知和心灵,那些对社会、对人民知恩图报、慷慨解囊相助者,必然赢得世人的更多尊敬;而那些算小利失大义者,必遭世人鄙夷。浴火重生,经过大灾难的洗礼,在废墟上获得新生的不仅是物质家园,更有精神家园!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灾难是不幸的,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抗震救灾的路还很漫长,重建家园的任务还很艰巨,英雄的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对汶川大地震这场“大考”,正在用、也必将用行动、用热血书写出出色的答卷。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向世人昭示的坚韧、不屈、团结、友爱、奉献的民族意志和精神,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崭新形象,这不仅是战胜灾害、渡过劫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蓝星)

 

责编:陈潇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