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网络侦探"——中国互联网新势力?
文明风   |  时间: 2008-05-05   |   文章来源: 福建日报
 

  窥探网络事件,探究网络人物背后的细节、隐私、背景,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些群体热衷的活动。许多网络事件当事人被公布地址、电话、工作单位,甚至身份证号码,背负巨大压力。所有这些的背后,活跃着一群自称“网络侦探”的网民。

  互联网上“新势力”?

  这些自称维护正义的“网络福尔摩斯”们所用的侦破方法是“人肉搜索”。

  一个在网上多次参与“侦破”的上海女白领说,第一次参与网上侦破是那件著名的海艺学生虐师事件,“我当时和网上的好友一起通过视频截屏以及服装上的细节来分析排除,最后大家得出该学生‘来源’的结论。在大家声讨下,这个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向老师道了歉”。

  刚从西安交大毕业的闻明说:“‘人肉搜索’很多时候能唤醒不道德的人的思想觉悟。但也有过头的时候,北京一名13岁的女中学生因为一句‘很黄很暴力’就遭遇‘人肉搜索’并被恶搞,这个中学生其实是无辜的,很多网友承认这次属误伤。”

  所谓“人肉搜索”,是由人工参与解答的一种搜索方式。遇到困难的人会在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络社区里提问题,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经验的人会对其进行解答、分析。

  对每次网络热门事件,“网侦”们几乎都会兴致高昂地参与“侦破”。从虐猫事件到海艺学生虐师事件,从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到“赤裸特工”事件,每一次都能把当事人的真实个人资料“扒”得一览无余。

  正义还是暴力?

  “人肉搜索”颇受争议。来自五湖四海、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网络侦探”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往往“暴露”当事人的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个人隐私。

  一位在外资企业长期从事网络管理的潘先生说:“有些‘人肉搜索’可能不合法,但从道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在一家美国公司供职的王晓巍说:“‘人肉搜索’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找到解决问题办法,但毫无顾忌地公布别人隐私甚至影响到当事人的家人朋友,这让人感到恐怖”。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不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就动摇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则。无论是在网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错的就是错的。即使以一个好的名义去追究别人的过错,也不能越穿道德界限,因为大家在执行正义过程中是在执行一种“私刑”,很可能违反了另一个更大的正义。人人都可以来做道德评价,但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对于网络来说,抵达面是公共的,执行者是个人,所以造成了我们现在的这些困惑。

  那么,“人肉搜索”是否构成对相关当事人隐私的侵犯?法学博士后李建伟认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主要看公布的信息属不属于个人隐私范畴,“这个界限其实很难界定”,李建伟说。

  谁来约束“搜索暴力”

  不可否认,“人肉搜索”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许多明显违背社会道德普世价值的事件,未必违法违规,很难受到惩戒,网友们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自发进行“侦破”,目的是希望用社会道德评判来约束不道德行为。

  “可以考虑从技术上来区分各种网络行为,使那些最容易发生权利侵犯、对他人生活造成干扰的或者一些明显会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网络行为通过技术手段去辨认。另外,网络也应该加快法律进程。法律要对网络的一些行为有所区分,某些时候要进行一些干预,让大家知道在网上还是有可能违法的,这样或许可以使‘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少些”,于海说。

  上海社科院网络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说,必须承认,互联网使用应有道德底线,“网络暴力”方式会毁坏我国互联网环境。如何正确引导网民用好互联网?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据新华社专稿)

★知识点:

  人肉搜索引擎

  人肉搜索引擎与刺青、美白、护肤、减肥等直接在人肉上施行的种种行为无关。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某某门背后的真相,为某三某七找到大众认可的道德定位,还可以在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探寻并发现最美丽的丛林少女,最感人的高山牧民,最神秘的荒漠洞窟,最浪漫的终极邂逅…… 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

  人肉搜索引擎就是指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猫扑(www.mop.com)的人肉搜索引擎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相关阅读:

“网络通缉令”该“推行”还是“叫停”

    据3月27日《法制日报》报道,2008年1月23日,南京王小姐取款时遗忘了银行卡被盗走1万元。报案后,王小姐从警方那儿看到一陌生男子取款的监控录像。可20多天的等待,案件毫无进展。得知此事后,中华心理教育网和“西祠胡同”共同发出了“网络通缉令”,公布了陌生男子的肖像照片和取款过程。2月25日,该陌生男子因经受不住巨大压力,投案自首。  [点击详细]

责编:林芳斌

 
 新华网等八媒体联合签署互联网视听服务自律公约 04-16
 又见"艳照门" 互联网道德底线何在? 04-11
 互联网正在影响中国青年:从生活方式到爱国表达 05-05
 中国互联网的明天会很好很强大 04-16
 互联网络时代需要更加理性的网民 04-28
 互联网正日渐深入影响中国青年一代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