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福建的精神文明创建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1981年,三明就成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20世纪90年代,我省重点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进入了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步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创建的新路子。
以加强领导保证工作持续。2006年12月,我省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先进命名表彰会议,部署以构建和谐文化为主线,开展以“共建文明和谐海西”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年来,我省各地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力支持,部门各履其职,群团积极行动,积极推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
以不断创新推动工作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改革创新,实践着改革创新。这几年,我省陆续推出和推广的开展区域共建、建设“诚信福建”、建立社会服务联动体系、开设“爱心超市”、创办“绿色网吧”、“三堂”改“书堂”和实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都是因势而变的创新之举,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共同建设实现有效运作。我省以区域文明共建为载体,以城带乡、以市带县、以沿海带山区,山海联动,城乡共建,融合城乡、行业、单位、军警民共建等各类创建形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网络。
以为民惠民增进工作实效。各地、各部门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去年开展的“结对济困、情暖八闽”活动中,全省有8328个文明单位与城镇特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捐款、捐物,解决就业等问题。各地还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慈善一日捐”、“百项关爱行动”等各种活动,努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07年8月开始,我省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2006年我省制定了《福建省文化强省建设纲要》,之后相关部门又于2007年出台了《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党的十七大之后,省委召开八届三次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认真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纲要,大力促进文化振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07年11月16日,省委颁发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指明了做好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我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发展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两个先行区”建设
“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
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推进。与之相适应,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创建文明城市、单位、乡镇的浪潮涌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截至2005年,我省13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3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6个村、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6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在2005年10月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取得满堂红,优秀文化产品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 在2007年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组织选送的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戏剧《邵江海》、歌曲《吃苦就是吃补》、歌曲《读唐诗》、广播剧《秋日里的野芒花》等5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电视剧《篮球部落》、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戏剧《红豆缘》、文艺类图书《天堂没有路标》等4部作品获入选作品奖。在此届评选所设的全部六个奖项中,福建都有作品获奖,首次实现“满堂红”,创下了历届获奖数量之最,居全国前列。我省拍摄的电影《天狗》获2006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根据我省作家作品改编的电影《集结号》在全国热播。
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拥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福建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唯一。
我省从1993年开始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训练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菜篮子工程建设四项拥军工程,14年投入近25亿元,先后完成6855个建设项目,惠及驻闽部队官兵10多万人。2004年至2007年,全省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5106名;培训随军家属1万多人次,实现就业5200多人。
双拥之花更添军民鱼水情。我省驻闽各部队在完成自身繁重任务的同时,也积极支持福建建设,在支援重点工程建设、植树造林、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保护环境等方面,为地方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历次抗击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人民子弟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福建文化实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
这些年来,我省的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结出了累累硕果,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获得丰富与提升。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事业资金总投入15.8亿元,其中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主要是两馆一站)投入4.3亿元。全省现有公共文化馆(艺术馆、群众艺术馆)92个,乡镇文化站934个,公共图书馆84个,人民群众就近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解决。
我省在全国首创的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充实和巩固了农村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基层文化事业创建活动成果丰硕,涌现出12个国家级文化先进县,20个省级文化先进县。
以福建博物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福建大剧院、省艺术职业学院等省级重点项目和各地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提高了福建城市群的文化品位,推动了我省文化设施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在全国率先建设“文化信息网”基层工作站点,目前已形成覆盖全省各市、县、乡的三级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图书、电影、戏曲等文化资源。
一个个文化品牌正成为经济建设的新动力,文化与经济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2007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第一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保护区的设立,将使积淀厚重的闽南文化再度焕发生机,闽南文化品牌将被锻造得更加夺目。
福州市政府加强对“三坊七巷”的保护改造。这座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全面修复后,将呈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旖旎风采。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等,是闽文化的主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经开发,正在成为福建的一张张名片,在海内外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省社科界竞争力大大增强。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送给耶鲁大学的重要礼物《台湾文献汇刊》(全套100册),便是我省数十位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多年而成的,属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度成果验收情况总报告》指出:“……特别是福建,优秀成果数多达12项,居于首位,且优良率为100%。”
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八闽儿女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一如既往地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记者 刘辉 庄研)
责编:赵舒文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