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救歹徒该不该?人心多一份宽容 社会将多一份和谐
文明风   |  时间: 2008-04-10   |   文章来源: 新华社
 

    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日前在家中遭遇入室抢劫,并身中数刀。在19岁的歹徒受伤不再行凶的情况下,李建华对外谎称歹徒是她的“干儿子”,使他免遭了邻人的暴打,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新华社4月8日播发的《(新华视点)救歹徒,该不该?——退休女教师李建华救治劫匪引发的话题》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对于曾经穷凶极恶的歹徒,李建华并非只是迂腐地放纵,她是在判断他当时已没有逃跑能力的情况下,才决定暂时不把真相告诉别人的。“我想让他先看病,然后再接受法律的制裁。我恨他,但救他一命是出于一个母亲的天性。”李建华病床上的简单道白,使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病床上的李建华(4月2日摄)

    类似的故事,近年来屡有发生。去年3月,济南市出租车司机刘彦友在制服劫车的歹徒后,怕受伤的劫匪延误治疗,主动替歹徒缴纳了住院押金,许多人为之感动。他们的事迹之所以传为美谈,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善良和宽容,让人感受到道德的温暖和力量。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看对象、不讲条件地滥施善心,显然是迂腐的。对违法犯罪行为来说,尤其不能姑息养奸,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同时应当放弃道德对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教化力量。人犯了错误,应当予以相应惩罚,但这并非目的;让迷途者知返,令邪恶的心灵重归善良,才是真正的目的。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有着复杂的因素,正如李建华所说,犯罪分子是可恨的,但也是可怜的。因此,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而应该用感化的方式教育他们,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宽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神奇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许多对敌视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不计前嫌,以友善、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经典故事,古代先贤追求的道德境界,同样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一种宽容、善良、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这对化解人际纠纷、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记者赵仁伟)

责编:赵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