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文化项目乱象:文化园还有多少文化
文明风   |  时间: 2008-04-09   |   文章来源: 新华网甘肃频道
 

    文化经济“两驾马车”,孰轻孰重?

    2007年2月18日,浙江横店建设圆明新园新闻通报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场展厅的圆明园沙盘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新社发 王超 摄)

2007年2月18日拍摄的圆明新园建筑模型局部。(新华社记者 张乐 摄)

    无论是“中华文化标志城”,还是早些年的“华夏第一祖龙”,乃至“秦皇祭天第一坛”,都是地方政府在大力推动,尽管受到广泛质疑,但是一些地方为何不顾批评,仍在一意孤行?

    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双全说,甘肃近年来一些地方都打出历史文化牌,像秦安喊女娲,临洮喊老子,泾川喊西王母,永昌喊罗马人,基本思路还是沿用长期以来就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积极方面说,地方政府出发点是好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热爱传统文化,从这个方面讲,适度开发,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许多都“变味”了,“文化”叫得特别响亮,乃至夸大,甚至生搬硬造,炮制出“假文化”。

    何双全说:“比如‘秦皇祭天第一坛’,秦朝先祖在甘肃的天水陇南一代,后来东迁至陕西,所以秦文化地区主要在陕西和甘肃天水与陇南,与平凉市的华亭县并没有多大关系,其他地方都没有喊,华亭却喊开了,这就脱离了历史实际,让人感觉很奇怪。还有永昌县正在招商引资的‘古罗马风情娱乐城项目’,永昌到底有没有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在学术上存在很大争议,但地方不管这些,还是要建。”

    “这些做法是传统文化的‘大跃进’,不仅缺失文化内涵,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他说。

    与何双全的观点鲜明相比,甘肃省文化厅文化市场处副处长魏亚峰则显得比较谨慎,他认为,对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等问题,反对和赞成的意见,主要是视角不同,前者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后者则更考虑文化因素。很难说二者谁对谁错,关键是看以什么标准衡量。

    他说,以深圳的世界之窗为例,它“微缩”了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景点,可以说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大家也知道这些景点是假的,但为什么去参观的人还很多?原因就在于有市场。“地方需要发展经济,历史文化遗存是一种资源,但一些地方没有,或者很少,怎么办?于是就找一个切入口,比如历史人物出生地或活动地,都可以被拿来利用,实在不行就人为创造。这些没有文化价值,但做好了,就可以成为景点,带动旅游业发展。”

    “拿敦煌莫高窟来说,从开始兴建时起,历朝历代都有新建或重建的洞窟,大家认为唐朝的洞窟很好,而觉得清朝的是败笔,但在当时,就很难判断。今天建造的东西,过上数百年,可能是文物,也可能是垃圾。所以看待这些文化项目,也应该有一个历史眼光。”

 
 妈祖文化研究院即将竣工 04-02
 百余作家参观福州名胜古迹 盛赞文化底蕴深厚 03-31
 清明注入文化新风新时尚 博物馆迎来参观新高潮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