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民生问题在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性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应看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近年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民生”逐步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意义在于: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克服矛盾的螺旋上升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原有的收入分配方式、劳动就业格局、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保障体制、公共产品生产方式、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均发生深刻变化,而各方面相应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或正处于探索阶段,这势必会引发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新矛盾。人民群众更容易从与自己生活直接联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置,就可能激化矛盾,诱发更多问题甚至冲突。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支持、配合和参与,就是因为各阶层都从改革开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家底越来越丰厚,市场上价廉物美的商品越来越多,住房越来越宽敞,子女得到更好的优质教育,生老病死无后顾之忧,社会安宁,环境优美,身心健康,均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支持度。大力改善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将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让相对困难的地区和群众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第四,有利于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改善民生,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人民各项权益的保障,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针的具体举措。党的十七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民生问题就是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就是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必须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责任编辑: |
- 2008-02-22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