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文明创建大家谈 > 正文
朱清在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http://wmf.fjsen.com 2008-02-21 17:08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4.深入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省文明委于去年12月下发了新修订的《福建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这是指导我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纲要性文件,各地各行业部门要据此修订各自创建规划和管理办法,完善工作部署,指导新的实践。中央文明委将在今年评选表彰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省委、省政府也将在今年开展2006—2008年度各类精神文明先进的总评表彰活动。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各地各行业部门要精心部署,周密组织,抓紧抓好,形成氛围。要以建设和谐社区、改善卫生、交通公共管理为重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力争更多城市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以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活动阵地、优化人居环境和移风易俗为重点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掌握发展本领,崇尚文明生活方式;以规范行业职能行为、共铸社会诚信为重点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提高为民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文明开发、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重点,推进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以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学校、文明窗口等基层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创建工作面和先进面。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拓展“双拥”工作领域,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全省要发挥厦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福州和三明作为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共建、山海协作,提高创建整体水平。各项文明创建活动要与和谐创建活动融为一体,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线,不断充实内容、拓展领域。积极推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群体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尊重群众创建工作主体地位,切实反映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在参与创建中自我教育、得到实惠。要从全面推进海西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出发,突出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重心放到农村、力量投到农村、工作沉到农村,解决好精神文化领域中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技能培训,落实义务教育,适应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实际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农村文化阵地,要立足实际、注重实用,根据“用”的需求制订“建”的规划,倡行一个设施多种功能,一个场所多种用途,提高阵地使用效益。现在不少地方青壮年劳力离土离乡,农村里妇女、儿童和老人居多,对他们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方式,要研究探讨新的办法。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必要条件,给予适当资助,发挥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带动作用和农村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要坚持以评促创,注重过程和实效并举。完善各类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办法和测评体系,使评选表彰过程,成为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

    5.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中央和省里都将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这方面的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向新阶段。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上位一体”的制度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要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推进文化环保工程,发展公益性“绿色网吧”,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为青少年提供优秀文化产品。落实扶持少儿影视、图书、戏剧、动漫产品的政策,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向青少年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重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工作,推广代理家长、委托监护等经验。今年中央文明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在城市少年儿童与进城农民工子女之间、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结对开展“手拉手”活动,还将根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及其《操作手册》,在春节后组织对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普测。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把指标任务具体细化分解到有关部门,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阵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汇聚社会力量,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大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文明家庭及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纳入创建考评指标体系,加重考评中的分值和分量。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开拓创新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作为“海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放松,只能抓紧,不能懈怠,只能加强。要围绕“四谋发展”主题,坚持“四个重在”要领,朝着“四求先行”方向,实施品牌带动,加大工作力度。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做好今年工作,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深化认识。认识到位了,工作就主动,措施就有力。各级各部门都有提高认识的问题,文明办干部自身也有提高认识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就难以要求别人做好工作。各级各部门单位都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相互依存、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统筹推进,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中,都包含着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因素。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中,不断发展的精神文明是“好”的重要内容、重要体现,是“快”的重要条件、重要支撑。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建设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靠精神文明建设,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进步状态。认识到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直至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同样包含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任何社会、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在社会中永恒存在,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二要加强领导。实践一再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关键在领导;改变精神文明建设时冷时热、时紧时松、时断时续的现象,关键仍然在领导。这里所说的领导,包括党政领导,各部门单位领导,也包括各级文明办的领导。各级领导抓精神文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要不懈推进思路的持续、举措的持续、氛围的持续,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加强领导,要落实到在全局中有位,把精神文明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的思路和政策要渗透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整体布局和分解立项要摆进精神文明建设项目,领导力量和保障措施都要毫不犹豫地向精神文明建设适当倾斜,以硬指标落实软任务,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硬支撑增强软实力。加强领导,要落实到在工作中有为。作为领导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掌握精神文明建设主动权,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管在什么样的形势下,都不能忽视和放松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越艰巨,就越要振作精神;困难越大,就越是迎难而上、破难而进;条件越艰苦,就越是坚忍不拔,励精图治。要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善于宏观把握,以规划为导向,以目标定任务,以机制保运行;善于率先垂范,既“立言”又“立行”,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善于突破难点,敢于碰硬,敢抓难点、抓薄弱环节,开创工作新局面;善于品牌带动,把抓项目和创品牌引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工作集聚效应。加强领导,要落实到在发展中有效。作为领导要把握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质、量、度,始终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不缺位,也不越位;始终保证工作方向、工作措施和工作进程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统一目标,有利于化解和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

    三要锐意创新。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精神文明,形势、任务和要求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调整思路,改进方法,科学应对,锐意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也只有创新,才能破解实践难题。创新不是脱离实际胡思乱想,而是从大局上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上把握方向,响应时代呼声,配合中心任务,顺应群众意愿。锐意创新,要继承好传统、坚持好做法。我省在20多年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独特优势和品牌,如“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创建文明县城、创建文明侨乡、城市“七项管理”、“六进社区”以及以“满意服务 情暖八闽”为主题的“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和农村创评“十星级文明户”等,这些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基础和宝贵财富。只要实践证明可行、社会广泛认同、群众普遍接受的措施和办法,都应坚持下去,不断丰富内涵,进一步推广和辐射。锐意创新,还要适应新变化、创造新方法。创新是发展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创新,实践着创新。这几年,我省陆续推出和推广的区域共建、建设“诚信福建”、社会服务联动体系、“爱心超市”、“绿色网吧”、“三堂”改“书堂”和农村科技特派员等一系列新措施新办法,都是因势而变的创新之举,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主题和载体上创新,方法和手段上创新,使精神文明建设常抓常新、永葆生机。在新一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要时时突出一个“新”字。

    四要共同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之中,需要各方面共同作为,合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蓝图、发展举措,同样需要依靠上下左右各级各部门和各行各业付诸实践,齐头并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好在共建”。三明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好经验。厦门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取得出色成绩,关键也在于社会共建扎实有效。正由于广泛动员和广泛参与,我省精神文明建设2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持续提升、进取向上的态势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更要强调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共同建设,要科学谋划,集聚合力。根据不同任务的职责分工,牵头部门要主管主抓,协同部门要辅助跟进,遇到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主动协调,主动化解,服从和维护工作大局。共同建设,要优化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目标、项目负责、检查监督、评估奖惩等制度,建立衔接紧密、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增强约束力和执行力,使每项任务、每件事情都能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保质保量,持久长效。共同建设,要用好载体。综合运用各种创建载体,广泛开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军民之间、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助共建,跨越地域界限,突破条块分割,发挥先进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精神文明建设联动发展,整体推进。

    五要着力民生。精神文明建设主体是民,力量在民,目的也是为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工作的内容、形式、措施、办法,都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绩,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共同享用。20年前三明市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至今活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切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满意在三明”活动的做法,对于今天的创建工作如何着力民生,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群众满意就是最大民生。着力民生,要关注民情民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使群众亲身感受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惠及自身利益。着力民生,要注重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坚决不做“门面工程”,防止把“群众活动”搞成“活动群众”。要根据财力物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把所做的事情真正做成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方针已定,精神文明建设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搞好新时期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海峡西岸的全面振兴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责编:赵舒文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