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重建新时代的文化礼仪 中国人要过中国的节
http://wmf.fjsen.com 2008-02-05 11:02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传统节假日体系的文化魅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有很多内涵在里头,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实际上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系,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传统节假日的最重要意义还是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少是跟神联系的,跟宗教联系的,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跟人联系的,是贵人文、重亲情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于共同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大量普适意义的精神传统,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

    纪宝成认为,传统节日的作用是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首先,节日是全民参与的,不论老少、贫富,也不论地域和文化程度,全民都过节,是全民族普及和宣传传统文化的良机;其次,节日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循环往复的,今年过完了明年还要过,让人们反复地体味我们的民族传统,反复地享受我们的民族文化,显然,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几千年,成为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必定有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完全可以被赋予一种新的时代内涵传承下去,而且还将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不仅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港澳台地区,像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乎都是法定假日,大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怎么过这些节日,都不将这些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又如何强调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又如何真正从现实层面上推进“一国两制”?

    重建新时代的文化礼仪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过春节更多的活动就是吃饭和逛街,传统的节日风俗似乎都已忘记,“年味”淡了很多。

    针对这一现象,刘梦溪教授认为,“由于近百年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传统礼仪几乎绝迹,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传统节日内在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了,这使得很多人认为过节就是吃吃饭、逛逛街。”因此,我们在重建自己文化传统的时候,有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重建。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怎么称谓得体”等,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的状态。我们现在应该利用恢复传统节日的契机,大力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礼仪。

    刘梦溪表示,“在中国传统社会,每一个新王朝的开始都要‘制礼作乐’。我们过去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因为礼仪可以重建人的尊严和人伦的庄严,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对传统的记忆。”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股“西学”的浪潮中,我们今天的生活时尚,在很多层面都追求和国际接轨,从服饰到饮食,从电影到建筑,我们正在越来越“洋化”,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学家让-吕克·多梅内克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传统脱离?”

    令人欣喜的是,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回归为契机,一个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过程已经在华夏大地悄然开始。(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编:赵舒文


责任编辑: 余瑧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