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生态文明
泉州德化:一个生态县域的剪影
文明风   |  时间: 2008-01-28   |   文章来源: 福建日报
 

  德化的名字,是与陶瓷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瓷都,这个称号赋予德化闻达于国内外的声名。事实上,瓷都称号的赫赫声名“冷落”了德化另一些魅力:德化是闽江、晋江的源头,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所在地,德化也是我省第一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

  德化,又是与绿色生态在一起。这就是德化的魅力。

从烧柴转向清洁能源

    德化的生态之旅,是从一场燃料革命开始的。

    陶瓷是德化的支柱产业,而烧瓷的燃料最初是木柴。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德化陶瓷业迅速发展,树林大量被砍伐用来烧瓷,许多乡镇最后发展到无木可砍,德化出现了剧烈“林瓷之争”。有关资料显示,1982年德化全县仅有100多家陶瓷厂,每年消耗的木材达10多万立方米。当时有专家测算,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

    “那时候几乎每个陶瓷厂前都堆着10米高的木料塔,而周边山头都光溜溜的,马尾松也被砍得只剩树梢的最后三个枝丫,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尘。这样弄下去,山秃了,空气也混浊了,那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当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谈及那时的情景,仍觉痛心。

    要改变当时烧柴的现状,就要推进陶瓷窑炉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燃薪窑炉,发展烧电或其他能源的窑炉。德化作为闽江、晋江的源头,境内水流丰富,降雨量多,德化县决定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展小水电,以电代柴来烧制陶瓷。曾担任过水电局长的邱双炯就成为这一项目的负责人。

    “当时中央正好提出‘以电代柴’的目标,来改变过去煮饭烧柴火的状况,从而保护森林资源。德化研制用电烧陶瓷的项目,正好符合中央的目标,也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因此得到省里的一笔经费。”邱双烔告诉记者,德化县政府组织了650名科技人员进行电烧瓷技术攻关,终于第一条“电隧道窑烧瓷”试验成功。

    电隧道窑烧瓷的研制成功,不仅改变了烧瓷的传统燃料,也提高了出瓷的效率,还减少了能源的损耗。

    “传统窑炉大都是立方窑,烧瓷时要把装有瓷坯的整个窑车放入窑炉。当瓷坯烧到1000摄氏度高温时,体积庞大的窑车也烧到同等温度;烧制结束后,再等待窑车从1000摄氏度的高温自然冷却。这窑车温度的一升一降,白白浪费了多少热量!隧道窑则摒弃了这种笨办法,更好地利用了这些热量,把能耗节省了一半。”德化宁昌陶瓷公司董事长苏友谊还告诉记者,传统立方窑24小时只能烧一炉,产量3至4立方米,而电隧道窑一天的产量是30多立方米,效率提高了近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