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意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面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我省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我省发展后劲和提高社会竞争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我省有未成年人84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5.33%,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积极进步、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福建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依然存在。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福建是沿海开放地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更加有利条件的同时,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带来的影响不容低估,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使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而言,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亟待研究和改进;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有待于进一步形成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从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当前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把握重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课程建设。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体现在课程和教材之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推广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平台,紧紧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环节,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规范基本言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注重养成,注重体验。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和未成年人成长规律,明确教育目标,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梯次推进。幼儿阶段重点开展道德启蒙教育,培育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认知和行为能力;小学阶段重点规范小学生的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中学阶段重点加强中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坐标;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突出师德垂范。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机制和先进德育工作者表彰机制,鼓励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对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养,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系列,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纳入干训系列,在教育硕士学历教育中增设中小学德育研究方向,招收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进行深造。对班主任以及其他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要在政治和物质待遇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通过设立“师德监督信箱”、“师德举报电话”等,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
健全德育机制。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中小学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和保证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实,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建立全员德育机制,实行教师年度德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把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布局。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并纳入日常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系列。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大力开展中学生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成年教育、体验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中学普及团校、高中业余党校或党课小组,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试办网上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按照着眼长远、立足教育、重在培养、个别发展的指导方针,做好在高中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志愿辅导员制度,吸纳专业志愿者和社会人士担任学生志愿辅导员。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指导,更好地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坚持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活动,起到榜样激励作用。
三、促进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拓展德育工作阵地。根据福建的历史、文化、环境特点以及老区、侨区、特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尤其要以戚继光入闽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古田会议召开与闽西中央苏区建立等革命历史,林则徐、陈嘉庚、林祥谦、冰心、陈景润、谷文昌等著名历史人物和革命先烈,在福建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本省的德育基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在接受教育中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抓紧配套建设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六大基地的建设,强化其教育功能,挖掘其教育内涵。全省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优惠。
积极推进家庭教育。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认真实施《福建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要紧密配合,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家庭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发挥他们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空中家长课堂、网络学校等工作载体,面向社会,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引导人们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优秀家长、优秀家长学校的评选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和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未成年人,街道、社区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采取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引导,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队、入团与本地中小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重视和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统筹规划、创新拓展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精心组织设计面向未成年人的节假日旅游、参观、考察活动,丰富其思想道德内涵,组织未成年人参与道德教育和实践,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在未成年人中深深扎根,丰富新的内涵,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创造条件引导未成年人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进一步组织开放式学习,在参加和体验现代农业、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军事训练、国防教育、科技科普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把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要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应纳入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中,要按照规定指标建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逐步健全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在3—5年内,每个县(市、区)都要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认真落实“蒲公英计划”,积极扶持农村儿童文化园的建设,努力改善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关部门要对已建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整顿,被挤占、挪用、租借的要限期清退。
加强德育创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校园信息网,开创与现代传播手段相适应的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占领新的教育领域和阵地。建设覆盖全省大中小学的网络德育系统,在2005年底之前建成大、中、小学德育资源数据库,建立与德育课程教学相配套的软件库。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德育网站或网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德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创造条件,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园、社区、青少年宫有组织地建立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扎实推进全省“青少年阳光上网计划”,培育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德育骨干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与认证,着重培养一批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逐步实现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持证上岗。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管理和指导,支持学校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开展规范的心理测评,建立规范的心理档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社区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站),在一些媒体,如电台、电视台开设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节目,设立咨询热线,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青春期道德情操陶冶问题纳入教育轨道。
优化舆论引导。各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专题,加大对《意见》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认真做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的落地覆盖工作,省电视台和厦门市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少儿频道,各地要继续办好其他少儿类文艺节目。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扩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加强正面宣传,传播先进文化。
改善文化供给。各文化出版单位要重点组织创作、编辑、出版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面向未成年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积极研发、生产和推荐一批格调健康、娱乐性强的电子游戏软件。各级文化艺术团体有计划地组织创作有利于塑造广大未成年人优良品质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加强少儿文艺创作和表演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少儿文艺骨干力量,大力繁荣和发展少儿文化艺术。鼓励理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科研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未成年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新路子,开展送电影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禁止出版、发行、播放、出租、展出、表演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恐怖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书刊、影片、音像制品、图片和文娱节目,查缴和封堵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查处含有恐怖、血腥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网络游戏站点和宣扬色情、暴力的玩具、饰品。对学校周边地区和居民社区,要重点整顿清理,坚决制止向学生兜售不良出版物的行为。
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过滤软件,封堵有害内容,打击违法行为。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
四、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运行机制。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在省文明委领导下负责指导研究、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各地文明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担负起相应责任。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民政、公安、海关、财政、税务等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和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要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要的财力支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行所需的资金予以保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国家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建设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各地要扶持老少边岛地区和重点项目,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承担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职责和义务,积极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法制和社会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责编:张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