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影分级有理由
特约嘉宾:余斌(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著《张爱玲传》等)
江南时报:比较张爱玲的小说,和李安据此改编的电影,二者有什么不同?
余斌:电影和张爱玲的小说不是一回事,电影不能以是否忠于原著来判断水准,而对原著亦步亦趋的作品未必就是好作品。原著中,张爱玲的观点比较暧昧,应该说张爱玲关注普遍的人性,她关注在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场合下,男与女所显露出的关系。
张爱玲原作中“情”的角度多一些,而李安的电影中“色”的角度则多一些,张爱玲让情、色的界线模糊。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电影,但李安的是李安的,张爱玲的是张爱玲的。另外,张迷们诟病的是对作品人物的理解上。张爱玲对她笔下的人,是很冷的。她写深入骨髓的冷。李安,可能是男性导演的缘故,让易先生多了一些暖的色调。
江南时报:现在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张爱玲的同题小说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是很受关注,而李安把它拍摄成电影后,立刻引来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研究张爱玲的知名学者,您怎么看?
余斌:其实这很正常。不管小说也好,电影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推销手段的。作为电影,它有条件利用很多的条件来推销自己。另外,虽然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是这一传播载体比较特殊,在一个视觉化的时代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另外,导演李安、演员梁朝伟等,本身也是宣传的“亮点”。
江南时报: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媒体也好,观众也好,关注的目光都聚焦在有关激情镜头的删减,以及由此引发的电影分级问题,这个正常吗?并且这次的呼声好像也特别高?
余斌:事实上对电影分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仅仅这次,也不仅仅针对《色,戒》。首先一个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有时间、有兴趣来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其次,是互联网的影响,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而网络本身也把这一问题扩大化了。第三,就是媒体的尺度,媒体关注这个话题,也愿意提供版面让大家来讨论,还有就是上面所说的导演李安的名气,这些都注定了《色,戒》会引起较大的关注度。(记者 高明勇 实习记者 刘明祥)
责编:林芳斌
|